第1049章 各國的抉擇(四)(第1/4頁)
章節報錯
襄王蘇振興自認為自己算是開國之主。
先王創業未半,中道崩殂。
這句話形容他父王,一點問題都沒有。
他父王確立襄國建國的根基,但沒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更沒有確立王室的威信。
這導致襄國失去父王,立刻就陷入大亂,給予敵國可乘之機。
蘇振興左右逢源,又扯著帝國的大旗,勉強把即將滅亡的襄國,從亡國的邊緣拯救回來。
他的心裡一直埋藏著亡國的恐慌。
他當時走錯一步,襄國必亡。
襄國亡國,他這一支必定會被竊國者清算。
襄王蘇振興願意付出一切代價,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他現在看到帝國駐趙國的記者周海,報道的趙國戰略動向。
他之前看到趙國與襄國接壤地區發生叛亂,只生出的好心情,立刻就被恐懼的情緒填滿。
趙國竟然想利用經濟危機,拖垮他們這些國家。
趙國寧願付出巨大代價,扭轉國內因為經濟危機導致的頹勢。
此消彼長,實力的平衡將會被打破,趙國從此有了地區爭霸的實力。
襄國現在與趙國的實力相差很大,但兩國的工業水平還沒有拉開差距。
襄王蘇振興拼命動員,肯定能拉出來十幾萬裝備槍械和火炮的軍隊。
這些軍隊在平原戰場,無法擋住趙國的軍隊,進行戰車衝鋒。
但藉助襄國多山的地形,他們與趙國的軍隊打一場位於內線戰場的山地戰。
憑藉機槍和火炮的彈藥補給優勢,蘇振興有信心,襄國的軍隊能擋住趙軍的進攻。
趙國卻不準備與襄國拼實力,而是玩陰謀詭計,變相削弱襄國的實力。
襄王蘇振興想到趙國已經度過經濟危機,大力發展工業。
重工業能保證給軍隊提供足夠的彈藥,輕工業除了保證軍隊的伙食之外,還能提供大量的稅款,讓國家有錢發動戰爭。
趙國已經準備好戰爭,他們襄國還陷入到經濟危機的泥潭中。
國內的公司大量破產,工人找不到工作,工業停滯不前甚至倒退。
這還只是趙國沒有干預的情況下。
趙國必定會干預,他們會用高價招募襄國失業的工人,直接釜底抽薪,斬斷襄國發展工業的基石。
趙國甚至會策動失業的工人造反,讓襄國的局勢更加惡化。
襄王蘇振興以己推人,趙國陷入頹勢之中,他一定會這樣做。
襄國為了保證不滅國,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跟隨趙國的做法,解決國內因為經濟危機導致的困難。
襄國只要工業實力不被趙國甩開的太多。
兩軍之間作戰,傷亡的比例就不會太懸殊。
趙國想要進攻襄國,必須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趙國的北邊還有燕國,他們的內部統治也不是很穩定。
趙軍一旦付出慘重的代價,趙國都容易出現大問題。
趙王必定會根據兩國的實力,判斷出兵的收益。
襄國蘇振興深吸了一口氣,局勢的發展已經讓他沒有選擇。
必須要讓襄國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緊緊跟隨趙國的發展,絕對不能讓趙國甩開襄國。
襄王蘇振興看著毫無危機感朝臣,他一揮手讓值班的太監,給朝臣們分發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