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0年(公元1663年),一月十五日。

天下在同一輪圓月的照耀下,都在慶祝元宵節。

華夏廣播電臺為了打響開播的名氣,他們派遣數支記者團隊前往帝國各大藩屬國,調查這些藩屬國受到經濟危機影響的情況。

幸福都是對比出來,百姓看到藩屬國因為經濟危機,出現的種種情況。

百姓自然對自己現在的遭遇,有了更強的忍受能力。

至於藩屬國處理問題能比帝國好,華夏廣播電臺沒有一個人相信。

記者周海拿著照相機,拍攝著趙國黃金港的場景。

他從天津港出發,那時看到天津港蕭條的景象,他就以為這是最蕭條的景象,大部分船都在港口中停靠,根本就沒有幾艘船出海貿易。

比這種情況還蕭條的景象,那就是老一輩兒口中,上個朝代的情況。

對於周海這種新生代來說,只是幾十年前的事情,談論起來彷彿是數百年前的事。

周海看到黃金港,這座趙國最繁華的港口,他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蕭條。

整個黃金港,只有數艘小型的漁船,大型貨輪一艘都看不到。

幾艘小漁船在偌大的黃金港中游蕩,給人一種荒涼的感覺。

這種場景才是真正的蕭條,完全看不到一點希望。

周海找了一家茶館,他邊品茶邊整理腦海中的思路。

他確定思路之後,拿出筆記本,開始記載他看到的真實情況與感想。

華夏廣播電臺,這是帝國新型的傳媒機構,它可以透過聲音把資訊廣泛傳播出去。

他人在海外,只能用文字記載,回到國內經過上級稽核之後,才能燒錄聲音,最後形成節目。

燒錄聲音的膠片價格昂貴,再加上龐大的燒錄裝置,周海根本不可能隨身攜帶。

這個節目主講海外藩屬國內容,一些內容需要稽核。

哪怕是提前燒錄好,一旦稽核不透過,那也需要重新處理。

周海在海外,透過文字傳遞資訊,還更加的方便。

它可以直接透過電報和在京城的上級聯絡,及時調整文稿和採訪內容。

周海的鋼筆尖在紙上沙沙的寫著字。

【大華帝國的商人正在歡慶朝廷出臺新政策,他們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

帝國眾多的藩屬國,這些地方的商人卻與半年之前,帝國很多商人的感受類似。

帝國運往各大藩屬國的貨物,一般是透過海運這種便宜便捷的運輸方式。

由於港口的遠近不同,運輸時間大概是一到三個月之間。

算上庫存訂單與運輸延時,半年之後的現在,正是各大藩屬國經濟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刻。

帝國出現的經濟危機的原因主要是商品供應過量。

這些藩屬國的工業體系還不健全,他們大部分都是依附於帝國的工業體系。

帝國的工業體系崩潰,依附於帝國工業的藩屬國工業,他們很難獨自發展。】

周海寫完內容,他剛想起身離開,他就看到在一群侍衛的保護下,一個壓迫感十足的青年人,向他所在的方向走了過來。

他看到很多趙國本地人,看到這位青年人的第一時間,他們立刻把目光收回,臉上露出恭敬的表情。

周海卻沒有一時一號懼怕的表情,他以平常的心態與這名青年對視。

這名青年來到周海面前,他客氣的說道:「你就是從帝國遠道而來的旅人。」

周海詫異的說道:「茶館中這麼多客人,我們的容貌和穿著打扮,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你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