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3章 參觀皇家科學院(第1/5頁)
章節報錯
太子蘇蜀看著內閣統計出來的資料。
帝國今年秋收,獲得的糧食比去年還多。
戶部認為這個原因是主要是製造業破產嚴重,進城打短工的農民回鄉務農。
農村有了充足的勞動人口,以前機械收割麻煩,勞動人口不足產生的浪費,今年都不再出現。
太子蘇蜀看到經濟危機爆發之後,沒有影響到糧食的收成。
他就知道經濟危機短時間內得不到解決,那也不會對帝國造成太嚴重的影響。
經濟危機影響不到糧食的收成,帝國就能保證商品糧與救濟糧的供應,甚至有足夠的糧食能出口給藩屬國。
漢人百姓在能吃飽肚子時,一向是很溫順。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他們卻連百姓這點微不足道的要求都無法滿足。
太子蘇蜀看到這份資料,他對於解決經濟危機就不那麼急切。
他想把帝國因供應問題產生的代價,轉嫁給其他藩屬國,這個想法被父皇否定之後。
太子蘇蜀一直想要證明自己,他要辦好手中的每一件事。
他如果想到讓父皇滿意的解決問題辦法,這也能向父皇與文武百官證明他的能力。
太子蘇蜀這段時間主抓的工作就是調查帝國工業產業的詳細情況。
無論是解決經濟危機的根本辦法,進行工業產業升級。
還是緩解經濟危機的辦法,對工業貧乏地區進行產業轉移。
這都需要朝廷瞭解帝國工業的具體資料。
太子蘇蜀讓人整理稅務資料、銀行資料、保險資料等相關資料,估算出帝國工業的具體情況。
估算出的情況與各地彙報的情況有很大差距。
太子蘇蜀選取京津地區、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進行調查。
透過這三地的具體情況能夠判斷,透過資料推算出的情況比各地彙報的資料更精準。
太子蘇蜀手中有詳細的資料,他對於帝國怎樣進行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有了大概的框架。
他這段時間請教很多學者、商人代表和官員。
太子蘇蜀結合各方勢力的意見,選取各方勢力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他相信這樣做出來的政策,不是最完美的政策,但卻是執行起來阻力最小的政策。
產業升級以官營公司為主,朝廷可以在後面督促,哪家公司的領導做不好,那就換人。
產業轉移卻涉及到轉移方與接收方,這兩地之間錯綜複雜的明爭暗鬥。
產業鏈的整體遷移,更是涉及到幾十上百家公司。
這種複雜的事情,絕對不是朝廷一道政令,就能立刻辦好。
朝廷必須要做好一地一策的安排,在這件事情上,沒有任何政策,可以全國通行。
太子蘇蜀結合他收集到的資料,反覆修改奏疏上的內容。
他幾易其稿,終於寫完自己還算滿意的奏疏。
太子蘇蜀這才放鬆一會兒,他邊品茶邊看著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