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能保證救濟糧精準發放在需要的百姓手中。

百姓有了足以果腹的糧食,他們哪怕是過得再艱苦,那也不會有造反的想法。

帝國耕地數量極為豐富,所產出的糧食足夠數倍現在的人口果腹。

朝廷掌握大量的國家農場,再加上朝廷對於糧食交易的管控。

只要朝廷還有一定的掌控力,那就不會樣底層的國民餓死。

這完全得益於種糧食遠沒有種棉花、桑樹、油菜花掙錢。

工業的出現,讓很多權貴不再覬覦土地產生的價值。

這才真能出現類似於大同之世的景象,讓帝國的底層百姓都能達到溫飽。」

太子蘇蜀露出滿意的笑容,道「這才是一位君主應該做的事情。

只要做到

這件事,帝國無論出現什麼樣的風波,都不會發生太大的動盪。

農民和工人,那就是帝國的定海神針。

只要他們不亂,帝國穩如泰山。

曦月,你不用擔憂經濟危機的出現。

父皇讓我這段時間,考察各個產業,寫一份奏疏送上去。

朝廷肯定要出臺一些政策,保證工商業穩定發展。

工商業貢獻了九成以上的稅收。

朝廷為了這筆龐大的稅收,也不能什麼都不管。」

太子蘇蜀與太子妃李曦月探討完這個話題。

他繼續閱讀資料,寫著父皇需要的奏疏。

太子蘇蜀知道這是父皇對於他的一次大考。

他儲君的位置很穩,在京的皇子,沒有人能威脅到他的地位。

但太子蘇蜀知道父皇擔心秦統一天下之後二世而亡,隋建立科舉制度之後二世而亡。

大華帝國所做的工業化,要遠超這兩件事所帶來的動盪。

父皇必須要選取有能力的皇位繼承人,保證帝國工業化政策繼續執行。

這樣經歷兩代人的努力,新的勢力將會完全碾壓舊有勢力,帝國的局勢趨於穩定。

太子蘇蜀正是瞭解皇帝蘇河,關於工業相關的事情,每一件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絕不敢敷衍了事。

……

皇帝蘇河在乾清宮,召開御前會議。

這次的御前會議,大都督府只來了幾個人,大部分都是內閣與各部的官員。

皇帝蘇河看向下方的官員,說道「這次御前會議,主要討論經濟問題。

這次會議由太子蘇蜀主持。」

太子蘇蜀向皇帝蘇河行禮道「兒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