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58年(公元1661年),八月二十二日。

趙王蘇熊在泰華殿召開大朝會。

他用期許的眼光看著嫡子,秦國公蘇敬鴻。

秦國公這一區區公爵,在大華帝國的王室有著特殊意義。

大華帝國有著非百世之功,不可封王的規矩。

哪怕是當朝太子,沒能立下足以服眾的功勞,他也不會被封為王爵。

大華帝國太子蘇蜀,爵位也只是秦國公。

各大藩屬國,都是以學習大華帝國的制度為榮。

在各國,有著秦國公爵位的世子,那就是以儲君的規格培養。

秦國公蘇敬鴻急於表現自己。

歐洲那幾個藩屬國,因為立國太短,沒有明確立下儲君是誰。

趙國的兄弟之國魏國,已經確定儲君的人選。

趙國的鄰國襄國,更是第二代君主已經登位。

秦國公蘇敬鴻知道,一旦他坐上儲君之位,會迎來更多的攻訐。

但他沒有坐上儲君之位,身邊好不容易凝聚的小勢力,都會消散大半。

儲君需要謹小慎微,但卻有登臨大位的可能。

一位普通的世子想要登上國君之位,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秦國公蘇敬鴻站在地圖前,激動的說道:「前方的人口形勢圖已經表明,美洲沒有任何一個被公開承認的國家,他們國家的漢人佔比低於百分之五十。

這意味著什麼?大家都知道。

我們已經從確切的渠道瞭解,大華帝國皇帝蘇河不看重某片地區,由哪一個國家統治。

他看重漢人在這片地區的佔比。

一個國家的漢人佔國家總人口比重,還沒有達到百分之五十。

他就對外發動戰爭,這在大華帝國皇帝蘇河看來,那是不正常的表現。

大華帝國有理由,幫助藩屬國糾偏國家錯誤的發展方向。

一句話,漢人人口沒有過半,這在大華帝國看來,這還是一個嬰兒國家。

只有漢人人口達到要求,帝國就不會對這個國家的發展,做出額外的干涉。

我們趙國還有美洲各個勢力,都已經符合要求。

美洲接下來要烽煙四起,大家都要做好準備。」

趙國參與會議的官員,有一部分了解這個訊息,該有的興奮和緊張,早就已經經歷過,現在只剩下激動。

他們不留在帝國,而是選擇移民趙國,就是心中有一份建功立業的心。

大部分官員,他們都不瞭解這種頂級的訊息。

他們突然瞭解到這個訊息,有人在歡呼,有人神情緊張。

秦國公蘇敬鴻拿著一個教學棍,繼續在地圖前指點江山。

「接下來看一看趙國周圍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