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各個地方的情況,富裕的地方進士擠破頭要去,每一個名額都需要爭搶。

貧困的地方,名額經常空閒,還需要從其他地方協調。

哪怕是每年多出幾位進士,那也沒有多大影響。

帝國的都察院又非常活躍,不會造成冗官的情況。

這些末榜考生的任職地方,都類似波斯這種沒有多少官員願意去的偏遠地區。”

太子蘇蜀聽到王林江尚書這麼說,他差點笑了出來,連忙控制自己的表情。

報紙上進行過追蹤報道,一屆一百多名進士,任期五年之後,調查他們的情況。

十一人無法適應官場的約束,選擇辭官不做。

二十八人太適應官場,直接被都察院帶走調查。

只是五年時間,就有這麼多官員離開了官場。

這就是帝國進士錄取人數遠超前明,還沒有宋朝那種冗官情況的原因。

帝國的官場大浪淘沙,沒有一定的真本事,根本無法在官場中混下來。

沙礫都落在底層,剩下的金子才會脫穎而出。

教育部尚書王林江觀察皇帝蘇河與太子蘇蜀表情都沒有多大變化。

關於進士名額的改變,皇帝蘇河應該是支援他。

他這才放心下來,繼續說道:“臣剛才已經與陛下討論科舉移民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一些人六七十歲還參加科舉。

六十歲的舉人與七十歲的進士,對於帝國來說完全是負擔。

他們這麼大年紀,思維已經固化,身體也不允許,根本無法報效國家。

他們想要考科舉,除了讀了一輩子書,考了功名證明自己之外。

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看上帝國給予舉人和進士的福利。

臣之前認為,限制科考的年齡,那就能輕易解決這個問題。

臣在京城簡單的調查老年士子的情況。

發現支撐他們活下去的動力,那就是考功名。

一旦手段粗暴的限制年齡,這些人的夢想將會徹底破滅。

他們會做出什麼事情,誰都不敢保證。

帝國看似得利,其實會在其餘地方受損。

臣認為的辦法,那就是取消功名帶來的福利,把它轉向官制的福利中。”

皇帝蘇河聽完這個改革意見,他立刻擺了擺手說道:“這種做法不可取。

舉人與進士的福利,那還不如一名七品官多。

官場上為什麼辭官的多,就是因為辭官之後,還能保留進士等功名。

他有一份至少能解決溫飽的福利,這個身份還更方便競選議員,獲得百姓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