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閩國生變(第1/5頁)
章節報錯
婚禮很快結束,新郎新娘入洞房。
蘇河這才上前與晉王李鳳鳴和蔡王吳傑打招呼。
他帶來了父皇蘇河的問候,兩位君主也極為尊崇父皇蘇河及其大華帝國。
他們要聯手應對閩國帶來的壓力,其中來自大華帝國的支援必不可少。
蘇蜀看到兩位君主,私下有事情要商談。
艦隊進入紅海,兩國權貴都已經看到,他們知道大華帝國皇家海軍的強大,自己的藐小。
晉國和蔡國因為北方強大鄰國的壓力,他們也必須要抱緊大華帝國的大腿。
這兩個國家很識時務,在蘇蜀眼中,他們不需要敲打。
婚禮的宴席很快上去,蔡國世子吳正熙帶著蘇蜀一行人遊覽晉國。
吳正熙即將迎娶晉王的郡主,他對晉國非常瞭解。
他們在遊覽晉國時,吳正熙也說一些蔡國的情況。
蔡國過得很貧苦,只有臨近海洋的地方,才能建立大城,種植一些耐旱的作物,例如玉米、紅薯、土豆。
內陸廣大的沙漠中,只有少量的綠洲能建一些小鎮。
因為生存環境太惡劣,還必須要與當地土著搶奪珍貴的生存空間。
蔡國人都非常彪悍,好爭狠鬥勇。
這次蔡國與晉國的合作,也有人口增長之後,食物不足的因素。
他們可以從晉國以較低的價格,進口大量的糧食。
蘇蜀聽著吳正熙世子的講述,他也觀察晉國的情況。
晉國就是非常傳統的農業國,因為缺少技術和原材料的緣故,工業實力不強。
這裡的工業,也只是以較為初級的糧食加工業、紡織業為主。
晉國紡織工廠生產的粗布,沒有經過印染,質量還差。
這種粗布也只能以低廉的價格,在晉國國內及其周邊地區售賣。
蘇蜀知道這種問題產生的緣由,這就是技術完全跟不上。
無論是棉花種植技術還是棉紡織業,都需要先進的技術作為支撐。
大華帝國國內的棉花種子,經過上百年的演化及其近十年的優選優育。
種植在中原地區與西北地區的棉花種類,完全不同。
哪怕是在西北地區,因為區域氣候的不同,都劃分了十幾種不同的棉花種子。
晉國只能購買大華帝國與其氣候差不多地區的棉花種子。
淮南為橘,淮北為枳。
棉花不會這麼極端,但棉花纖維因為地域差距,也會出現不同。
至於紡織技術等方面,技術差距就更大了,只是蘇蜀不太懂。
晉王李鳳鳴也是有野心的人,他沒有把晉國定位成一個純農業國。
哪怕是異常艱鉅,晉國也大筆投入工業技術,想要厚積薄發成為一個工業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