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繼承者,必須要有開闊的視野、強大的毅力、不被情感左右的理性。

傳統觀念的好人,必定是昏君。

對待自己身邊人太好,受災的必定是全國的百姓。

只有理性大於感性的政治生物,才能時刻以帝國和自身利益出發,在每一個重要的選擇面前,作出符合帝國利益的選擇。

這也是民間傳言,皇家無情的原因。

皇帝蘇河放下手中的奏疏,他揮手讓人給大皇子蘇蜀賜座。

他看到蘇蜀緊張的坐在凳子上,語氣柔和的詢問道:“蜀兒,你跟誰艦隊行動,前往藩屬國與歐洲。

這一路走來,你有什麼疑問和建議。”

皇帝蘇河準備考校大皇子蘇蜀,看他這一路的歷練,是否有所得。

大皇子蘇蜀的表現讓他滿意,皇帝蘇河也不介意給他多加加擔子。

培養繼承人,要儘早開始。

大皇子蘇蜀在海軍艦隊生活了兩年,他對於軍隊的瞭解會更加清晰。

他知道軍隊從小兵到將領,真正的訴求是什麼?

瞭解清晰之後,那就不會做出一些蠢事。

軍方比較簡單,政務卻非常複雜。

非開國君主,必定會受到各方勢力的制衡。

皇帝蘇河不認為他的皇子們,有推翻一切,再造乾坤的勇氣。

這就對於皇子的政務水平,有更高的要求。

絕對不能出現,大臣給皇帝挖坑,皇帝還欣喜的跳進去。

大皇子蘇蜀知道父皇的問話,這就是對他的考校。

蘇蜀額頭上漸漸有一層細汗,今日的對答將會決定他一生的命運。

還好蘇蜀在艦隊之中,絕對沒有混日子,他看到番薯國與歐洲各國的情況,也有著屬於自己的思考。

蘇蜀吞了口唾沫,抬頭看向父皇說道:“父皇,兒臣先說艦隊所有人的共識。

固步自封沒有前途,帝國想要發展,必須要借用全球的資源。

帝國吸納全球的資源,必須要依賴海運。

這樣航線安全就十分重要,帝國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必須要有一支能快速抵達世界主要地方的海軍。

兒臣的建議是在海外大規模修建海軍基地。

藉助海軍基地,掌握最重要的航道。

在歐洲已經有了直布羅陀等海軍基地,番薯國周邊還沒有建設海軍基地。

這樣一旦藩屬國出事,帝國就非常被動。

兒臣也發現兩條對帝國十分重要的運河。

蘇伊士運河,這個由閩國開挖的運河,聯通紅海與地中海。

帝國前往歐洲,不必繞過非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