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藩屬國都有免稅的政策,最短的國家也給百姓免稅三年。

最為關鍵的一點,百姓前往藩屬國種田,那是去當地主,靠番薯國的奴隸種地,不需要自己下地揮鋤頭。

這對於百姓的吸引力巨增,他們之前對地主士紳極其厭惡。

但他們有機會當上地主士紳,奴役其他土著幫自己種地,他們絕不會把機會拱手相讓。

皇帝蘇河瞭解到的訊息,僅是北美洲的趙國,國內的漢族人口,那就高達一百三十多萬人。

他們對其他的種族的移民,那也是來者不拒,外族人口是漢族的一到兩倍。

可想而知,數個藩屬國合在一起,他們接納的移民,將會是何等龐大的數量。

藩屬國產生的虹吸效應,他們把海外總督府大量帝國底層百姓吸走。

東倭總督馬蘅、交趾總督陳貞慧、暹羅總督楊寶森、緬甸總督劉志勇、東印總督溫成林。

這五名總督,為了保障總督府不崩盤,他們已經做了很多措施。

這些措施完全不管用,局勢還在不斷的惡化。

五位總督看到,憑藉他們的能力,已經無法挽回總督府衰退的局面。

他們也害怕總督府出現問題,像原東倭總督李知恆那樣被撤職。

五位總督選擇把這件事捅出來,聯名上奏請求朝廷解決這個問題。

皇帝蘇河讀完之後,他就把電報扔在一邊。

這個問題很棘手,不是簡簡單單幾項政策就能解決問題。

大華帝國不能向藩屬國那樣,直接免費分配土地。

老祖宗就傳下來一句至理名言,不患寡而患不均。

很多百姓都是蘇河建立勢力之初,統一貸款購買土地。

例如四川陝甘地區的百姓。

這個款項在當時,大部分成為軍費,保障了當時的小團體財政不出現問題,讓他們不會因為缺錢而分崩離析。

很多百姓透過這幾年的奮鬥,已經把欠的貸款還完。

不患寡而患不均,免除後來者的費用。

前面那些貢獻更多的百姓,要怎麼處理?

這件事情處理不好,會加劇百姓對朝廷的不信任。

農業稅更不能免除,現在農業稅已經遠比不上商稅。

但農業稅依然佔據整個帝國稅收的五分之一。

突然之間沒了五分之一的稅收,大華帝國會出現財政危機。

朝廷正在推進的重大工程,也只能無限延期。

只是各地的水利工程,為之前的劣田,提供充足的水源,讓它們通通變成良田,至少讓農作物產量增加40%以上。

水利工程非常簡單,為什麼各朝各代都沒有大力推行,就是因為全面推行太浪費錢。

沒有充足的財政支援,像這種需要重資投入,見效緩慢的工程,都不會再出現。

不患寡而患不均,給農民免費,商人免不免稅?官員免不免稅?貴族免不免稅?

他們的話語權與實力都在農民群體之上。

免稅的縫隙一開,這些人會想方設法,為自己人謀福利。

皇帝蘇河在世,還能壓制住這些勳貴與文官。

皇位傳到子孫後代手中,皇權威勢不在,這種事情必定會出現。

皇帝蘇河想著其他解決方案,他都沒有想到比較好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