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約每一個細節商談,那都代表著龐大的利益。

作為這場戰爭的參與方,其他國家也想分得一杯羹。

凡是條約內容涉及到的國家,整個商談過程爭吵不休。

最終的利益分配,完全看各國實力。

英吉利最為吃虧,作為正在打內戰的國家,他們分到的利益最少。

英吉利的代表想要爭取利益,其他國家都不需要與他們爭奪。

這些國家只詢問一句,哪個使團能代表英吉利。

王黨和議會黨的代表,他們就能在現場自己打起來。

但也忌憚於英吉利的無敵艦隊,該屬於英吉利的利益,其他國家也沒敢侵佔。

在各方沒有到達法蘭克福之前,法蘭西和神聖羅馬帝國,已經達成了條約的框架。

即使是這樣,各項條款也商談了近一個月,法蘭克福條約才正式形成。

各方代表都在法蘭克福條約上簽字,除了與這份條約無關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代表。

法蘭西宰相、紅衣主教馬紮然看向簽訂完的條約。

貴族贖回、俘虜優待、戰爭賠償等細枝末節的問題,他全部略過。

他重點閱讀法蘭克福條約最核心的條款。

一、反羅同盟與神聖羅馬帝國聯盟正式停戰,雙方退回各自的疆域,釋放俘虜。

二、德意志諸國信仰自由,德意志諸國的事物,由德意志諸侯內部決定,其他國家都不得插手德意志諸國。

三、法蘭西等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各自劃分勢力範圍。

四、海外殖民地各憑本事,爭奪海外殖民地,不允許引起歐洲本土的戰爭。

由於戰爭沒有分出勝負,他們都沒有從對方身上取得利益。

除了德意志諸國互相之間殺戮太嚴重,給予一定的賠款之外,大國之間都沒有賠款。

他們只能劃分各自的勢力範圍,德意志諸國作為兩方勢力的緩衝區。

神聖羅馬帝國沒有放棄對德意志中國的宗主權,但承諾不插手德意志諸國的合併重組。

反羅聯盟的其他國家,也同意不支援德意志諸國反對神聖羅馬帝國,一切都看他們自己的發展。

法蘭西和神聖羅馬帝國,因為三十年的戰爭,都沒有認真去爭搶殖民地。

他們透過法蘭克福條約,對各國進行約束。

爭奪殖民地完全看各國的實力,但不能以爭奪殖民地為理由,在歐洲發動戰爭。

法蘭克福條約達成,各方勢力都很高興,歐洲明面上恢復了和平。

法蘭西宰相、紅衣主教馬紮然舉辦宴會,邀請著大家前來慶祝法蘭克福條約的簽訂。

歐洲簽訂正式停戰的條約,這只是法蘭西宰相、紅衣主教馬紮然來法蘭克福的目的之一。

更大的目的,就是透過遏制東方勢力的發展,為法蘭西取得霸權,創造機會。

樹立起一個強大的對手,這才能讓歐洲各國聽從法蘭西的支配時,減輕他們的抗拒感。

法蘭西宰相、紅衣主教馬紮然同時也認為,必須要遏制東方勢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