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羅河上修建水庫,透過水渠灌溉大量的國土。

晉國大部分國土,都是較為肥沃的平原。

只要能擋住西北方向的沙漠戈壁擴張,大部分國土都能種植農作物。

燕旗看著晉國的這個定位,這比較符合晉王李鳳鳴穩重的性格。

先成為一個農業國,在逐步向工業國攀登,這是比較適合晉國的成長路線。

關於國民等級,晉國與遼國和鄭國都不一樣。

晉國更關注血脈,只有認同華夏文化,並且父母雙方都為漢族,才能成為一等國民。

漢族與其他種族混血,或是已經被華夏文化同化的人,成為二等國民。

其他自由民為三等國民,最底層的為奴隸,不算國民只算是國民的財產。

一等國民才能為官,二等國民可以為吏,並能參軍入伍。

燕旗看完手稿,他把手稿遞給顧凌軍,看向晉王說道:“王上,臣對於晉國的定位沒有意義,王上考慮的很清楚。

但對於國民等級,這是否太過嚴苛。

大華那裡都只看文化認同,吸收了大量的土著。”

晉王李鳳鳴語氣冰冷的說道:“華夏文化同化能力極強,但也付出了血的代價。

我們不想成為代價,只能採用這種辦法。

大華本土的漢族有多少,數百倍於土著。

這就像一滴墨水,滴入一缸清水中,很快就會被稀釋。

大華可以承受同化所付出的代價。

匈奴何在?鮮卑何在?契丹何在?

數十上百年之後,也不會再有倭人,越人,暹羅人。

我們這裡的情況,就像把一滴清水,滴露在一缸墨水中,很快就會把自身染黑。

本王在羅陽城中,已經看到漢人與黑人在一起,還不只是一例兩例。

國家主體族人數量不夠的情況下,必須要純化血脈。

要不然百年之後,必然會出現,一位黑人王子登上王位。

華夏文明看重文化傳承,但也不是完全拋棄了血脈。

國君可以下旨提拔任何等級的國民為官,國民等級卻不容更改。”

燕旗聽到晉王李鳳鳴的解釋,他完全支援晉王的政策。

這個政策,更有利於燕家這種家族的傳承。

顧凌軍也沒有提出異議。

晉國的制度框架確立起來,相應的衙門也開始成立,管理各地的移民。

春去秋來。

時間已經來到4340年(公元1643年)。

晉王李鳳鳴離開大華已經一年多。

哪怕是在夜晚,羅陽城也燈火通明。

外面的氣溫極為炎熱,屋內的空調驅散了灼熱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