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治療漸凍症的曙光(第1/3頁)
章節報錯
“果然有用,大鼠的脊髓損傷恢復了。”
陳以清看著籠子裡吱吱亂叫,活力無限的大鼠,雙目有些失神,喃喃自語道。
一週前,他從丁冕那裡拿到了神經幹細胞移植物。
其實這玩意沒有他想象中那麼好弄,丁冕也是花費不少功夫,才培養出一罐大鼠神經幹細胞懸液,移交了過來。
接下來的臨床前動物研究,就很簡單。
陳以清的實驗室裡,別的動物沒有,各種得了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漸凍症等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大鼠,那是應有盡有。
就連斷腿,歪脖子,各種高位截癱的小白鼠,也有不少。
所以他很快湊齊了30只脊髓損傷非常新鮮的大鼠,分為對照組,損傷組和移植組,每組10只。
一開始,大鼠們吱吱慘叫,四肢無力,只能趴在籠底,看起來是相當的悽慘。
隨後,實驗人員揮舞手中粗大的針管,將神經幹細胞懸液,一一注入移植組大鼠們的損傷脊髓處。
至於損傷組的大鼠們,它們同樣得到了針管的深入問候,只不過注射的是等量生理鹽水。
很快,事情就起了明顯的變化。
損傷組和對照組的大鼠們,依然精神萎靡,但受損的脊髓神經開始自發修復。
純天然,無人工干涉,但就是慢,而且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動物的脊髓中,其實存在著少量內源性神經幹細胞,平時毫無動靜,就跟不存在一樣,但是一旦脊髓受損,就能迅速觸發。
這些脊髓內的神經幹細胞,不斷增殖,一路遷移到病變部位,然後分化成數量眾多的星形膠質細胞,以及少量的少突膠質細胞,從而形成膠質瘢痕。
在脊髓養傷期間,這些神經幹細胞還會調節炎症和免疫微環境,分泌生長因子等神經營養分子。
總之是既出錢,又出力,努力給受損神經的修復,打造一個營養豐富的療養環境。
看起來相當美好,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那就沒人類什麼事了。
可惜,這些內源性神經幹細胞數量非常有限。
如果人類不干預的話,這些少得可憐的神經幹細胞基本上是幹不了多少活,就會損耗一空了。
所以按照自然界發展的基本規律,生物億萬年演化的鐵血準則——能湊合用就行。
這些稀少的神經幹細胞,不出所料地都分化成了膠質細胞,形成了大量瘢痕,造成了脊髓束上的空洞和斷裂。
自然界可能是這麼想的,吧唧一下,高處摔下來,脖子歪了。
第一反應肯定要止血,讓骨頭和肌肉重新長出來,儘快脫離生命危險。
至於神經斷了,接不上了,脊髓束上都是傷疤,那都不算事。
又不是每隻動物都這麼作死,會摔斷脖子。
什麼?你說真有動物脊髓摔斷了,四肢癱瘓了。
活該!
立即淘汰出局!
基本上,大部分生物就是秉承著這麼一套法則在演化的。
所以,湊合著用也就成了生物演化第一準則。
只要能活下來,管它那麼多呢。
反正不適應的都淘汰了。
至於最佳化重組,那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
因此,當人類開始研究生物學的時候,看到這些染色體和胚胎上縫縫補補的痕跡,就跟程式猿看到屎山程式碼時的心情,一模一樣。
但也沒辦法,只能捏著鼻子上,拿著顯微鏡和針管,這裡戳一戳,那裡瞅一瞅,看看能不能挽救一下功能性故障。
眼下,陳以清就是這麼做的。
不能讓大鼠體內的神經幹細胞放飛自我,肆意生長,變成神經束上一道道斷開的疤痕。
必須要像家長干涉孩子學習一樣,強勢入場,控制脊髓中神經幹細胞的分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