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培養CMOS供應商(第1/4頁)
章節報錯
王大力問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光學成像技術對於影象亮度和清晰度至關重要,是內窺鏡產品最基本的准入門檻。
主流內窺鏡使用的都是CCD,CMOS用得不多,而且很少用在高階裝置上。
大家都知道CCD好用,問題是想要高階的CCD影象晶片,沒有地方買。
最合適的元件,自然在奧林巴斯那裡,它們用量大,定製了專用於醫用內窺鏡的CCD晶片,功耗小不說,功能還很強大,畫素也非常高。
不過,這樣的元件,人家肯定不會賣。
其次,就是那些相機公司了。
櫻花國的相機,聞名於世,CCD晶片幾乎被幾大巨頭所掌控。
尤其是醫療和科研領域,尼康的電子顯微鏡,濱松的數字切片掃描裝置,以及富士和賓得的內窺鏡,就是憑著CCD的高階技術,才能擁有壟斷地位。
這樣的局勢下,國產內窺鏡想要在競爭中勝出,可謂難如登天。
不過,影象感測器並不只有CCD一種選擇。
CMOS的崛起,使得影象感測技術切換到了另一個路線,從而帶來了打破日系壟斷,彎路超車的機會。
CCD和CMOS都屬於半導體類的影象晶片,主要功能是透過感光元件,將光學影象訊號轉換為數字電學訊號。
兩者各有優劣,CCD畫素高,噪點低,靈敏度高,但是體積大,價格貴,工藝複雜,耗電,發熱,速度慢。
CMOS倒是除了畫素低和噪點高外,其他全是優點,不但體積小,整合度高,成本低,能耗也小,速度還快。
這在要求不高的民用領域優勢就非常大了,所以民用領域,已經徹底被CMOS晶片所佔據,比如手機和數碼相機之類用的都是CMOS。
但內窺鏡對影象質量要求極高,對影象細膩度和色彩還原度標準也很高。
通常內窺鏡廠家都是硬體和軟體結合的模式,不但使用高階的CCD晶片,還有獨特的軟體技術,對感測器資料進行處理,才能提供4K高畫質影象。
就好像手機鏡頭需要軟體除錯,濾鏡全靠演算法,內窺鏡其實也是如此。
醫生在操作內鏡的時候,移動內鏡會產生模糊影象,透過降噪演算法可以保持影象的乾淨清晰。
另外,還有濾波技術,邊緣增強技術等,可以對影象進行處理,獲得病變組織的特殊影象,進而實現對病變的定量分析和定量診斷。
陸庭峰沉思片刻,不得不承認,要找相機公司買晶片,恐怕並不容易。
“大力,那你覺得呢?CMOS晶片能做出高階內鏡嗎?”
王大力信心十足道:“膠囊內鏡使用的就是CMOS影象晶片,採用了獨有的演算法和影象處理技術,因此成像還比較清晰。不過由於體積限制,我們沒有采用高階晶片,能不能達到4K成像,還要先進行嘗試。”
“其實我比較建議採用CMOS晶片,因為主流廠家全球有十來家,選擇多,應用廣泛,不會被卡脖子。”
“最關鍵的是國內工業供應鏈很完善,有現成的CMOS晶片供應商,雖然高階比不過索尼,但市場前景擺在這裡,未來可期,完全不用擔心供貨的問題。”
陸庭峰還是有些猶豫:“但我們膠囊內鏡目前用的是索尼CMOS,國產內鏡廠家的元件也都從國外採購,國內有做高階醫療影像晶片的供應商嗎?”
一個影像工程師弱弱地舉起手:“國產CMOS晶片出貨量已經很高了,目前全球市佔率超過了40%,不過主要是在手機,安防,車載低端領域領先,高階還不太成氣候。”
“不過科威算是CMOS感測器三巨頭之一,技術實力也是最雄厚的,他們有醫療成像產品線,去年還發布了一款可用於內窺鏡的800萬畫素解析度感測器,據說能達到4k/2k和60幀/秒的高解析度,這點我們還不確定,因為沒有親自測試過。”
陸庭峰訝然道:“聽起來還不錯,可以試試。”
王大力也點點頭:“我這就聯絡廠家,既然他們有現成的醫療影象晶片,可以先訂一批樣品進行測試。”
“不過我們要走高階線,肯定要進行深入定製。幸好我們軟體方面實力很強,降噪演算法,成像技術,染色技術,這些如果能跟硬體強強結合的話,肯定不虛奧林巴斯。”
“此外,內窺鏡發展的趨勢是整合更多附加功能,未來與3D成像,超聲探頭,AI診斷,機器人新興技術相融合。”
“這方面國產品牌天然就有優勢,不但可以打通上下游全產業鏈,在應用層面也能夠低成本整合最多功能,輕鬆打敗日系,這在消費電子領域早已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