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實戰演習,升級完成(第1/4頁)
章節報錯
果然,蘇省的醫藥下鄉活動上報後,不出所料地引發了衛生部的關注。
在詳細考察過一番後,衛生部肯定了便攜彩超在基層醫療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這也算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的肯定和鼓勵,意義重大。
訊息一傳出,其他省市的衛健委頓時震驚了。
其實這段時間,三清的便攜彩超已經在全國的三甲醫院傳開了,但這玩意在大醫院只能算是個不錯的補充。
便攜彩超主要用還是於出診服務,社群服務,大型體檢車搭載,或戰地救護等場景。
在醫院內部雖然廣受歡迎,但用途有限,還未被充分發掘,並得到充足的重視。
直到在鄉鎮衛生院等一級單位閃亮登場,直接替代了臺式彩超的作用,才開始一鳴驚人,煥發出無窮的生機。
於是,其他各省份都開始將三清便攜彩超加入裝置採購名單中。
一些醫療體系內身居高位之人,甚至從中看到了科技在改變醫療,推進醫改這方面的極大作用。
一直以來,醫療系統都存在著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看病貴隨著醫療集採的進行,藥價的降低,國產器械的發展,醫保的普及,得到了極大的緩解。
但看病難的問題,始終是橫亙在人們心頭的一座大山。
大醫院人滿為患,一號難求,而基層醫療機構和小醫院卻門口羅雀,難以維持。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進行,很多小縣城已經跟大城市在生活設施方面沒有太大差距。
但在醫療方面,大城市和小縣城,卻依然有著天塹之別。
而與此同時,醫療資源的不足和浪費並存,也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在大城市,很多人得了個小感冒,完全可以找個附近的醫院看看就行,但他偏偏非三甲醫院不去。
一定要請上一天假,吭哧吭哧坐上一個半小時地鐵,來海市或京城最牛逼的醫院,排上兩小時隊,讓醫生看上一眼,再排隊半小時,拿上一袋子門口藥店就能買到的藥。
這樣,他的心靈才能得到洗滌,獲得一百分的滿足,安心地回家吃藥。
否則,就感覺自己這個一線城市白呆了。
而在小縣城,一些人得了癌症和心腦疾病,哪怕已經感受到了病痛,顯露出初期的症狀,他也死拖著不肯去醫院。
或者,被家人強逼著去醫院檢查了,卻什麼也差不出來,甚至遇上庸醫,開了一堆不菲的藥品,瞎吃一通,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病情發展到晚期。
這個時候,往往已經迴天無力了。
哪怕去了省城最好的醫院,也無濟於事,只能聽天由命。
他並不知道,其實在剛開始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如果做一個全身的仔細檢查,或者遇上有經驗的醫生,早點診斷出來,及時治療,是完全可以健康地活下去的。
這就是基層醫院的悲劇,既沒有精良的醫療裝置,也沒有經驗豐富的醫生,哪怕醫生想要治病救人,也力所不逮。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一般人往往會說,這都怪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老百姓看病只能去一線城市,才有保障。
但更多的原因還在於各層醫療機構分工不明,協調銜接不足,裝置簡陋,優質醫生缺乏等一系列因素。
分工不明,協調銜接不足,這個一直在改進,完全可以得到解決。
國家也一直在推進醫療改革,力圖解決這一難題,其重中之重就是分級診療制度。
這一制度的意圖,就是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由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的治療,並根據病情變化情況進行及時的雙向轉診,從而建立有序的診療秩序,確保病人得到合適的治療。
也就是說,人們一旦生病,先去附近基層醫院接受首次診查,由全科醫生根據病情危急,輕重程度,來決定是否需要轉診。
而確定以後,轉診患者將按照基層醫療機構,二級醫療機構,三級醫療機構的順序逐漸往上轉診。
危急重症患者可以越級向上,直接送去三甲醫院。
常見病,多發病患者,以及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等,都應該往下轉診,不能沒事就跑去三甲醫院,而應該轉到附近基層醫院進行常規治療。
這樣一來,各級醫療機構分工協作,雙向轉診,合理分流患者,就能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院病人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