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一篇Cell引發的巨震(下)(第1/4頁)
章節報錯
蘇德霍夫是斯坦福大學神經科學系的一名教授,主要研究神經突觸傳遞,自從13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他就成為了這一領域的權威人士。
凌晨2點多,夜深人靜,他還在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突然,手機上訊息閃動,顯示收到一封來自cell期刊主編的郵件。
“又是約稿郵件吧,上個月這位斯威特主編還給我打過電話,詢問有我有沒有什麼最新發現。”
反正看都看到了,他便隨手開啟郵件,準備瀏覽一下。
剛一開啟,就愣住了:“評審投稿?好久沒收到這樣的郵件了。”
隨即精神一振:“太好了,臨睡前看一篇論文,在發散性思維中入睡,還有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嗎?”
像他這樣的權威專家,同領域能讓他審評的稿件已經不多,幾個月也難得遇到一篇有新意,又有意思的文章。
畢竟神經科學研究的物件是大腦,它是物質和精神的混合體,作為目前所知最複雜的物質,其研究方法必然非常複雜,要動用多種基礎學科的手段。
雖然這一學科目前非常繁榮,但科學家們的研究還是困難重重,目前還只在研究紛繁的實驗現象,而沒有上升到理論的層面,未能構築出一個相容而近乎完備的公理化體系。
確切地說,神經科學還沒有出現它的‘牛頓’和‘愛因斯坦’。
即便這樣,蘇德霍夫在自己的領域也是數一數二的人物,這樣的專家日常工作都很忙,他更是一位典型的工作狂,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是常事。
期刊主編都清楚他的地位,因此普通的投稿是不會到他這來的,只有一些比較重要的稿件,或者其他編委也難以給出結論的投稿,才會讓他評審。
所以蘇德霍夫收到一封投稿的時候,還是很興奮的,立即開啟附件,仔細看了起來。
“嚯嚯,大腦海馬區神經幹細胞再生的研究,難度很大呀,倒是個有意思的傢伙,沒有拿一些幹細胞移植的陳年舊貨來糊弄我。”
“思路確實可以,啟用腦內幹細胞確實比外來幹細胞移植更有前景,看看實驗怎麼做?”
這一看,就入了迷。
等到老爺子翻到文章結尾,這才如夢初醒。
“神了,神了,科學就應該如此,就應該用簡單的實驗清楚明瞭地揭露科學原理,這個實驗設計得好。”
“馬上去做個實驗驗證一下,看看資料到底是不是真的。”
蘇德霍夫心癢難耐,拿起手機就衝出了家門。
雖然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頭,但是他的腳步依然矯健,很快就來到學校內自己的實驗室。
這時候已經凌晨四點了,天色微亮,實驗室裡黑漆漆一片,伸手不見五指。
如果換成普通人,八成要拍照發個朋友圈“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斯坦福校園嗎?”
但老爺子看也沒看,目標明確,行動如風,在黑暗中精準地按下電燈開關。
譁!
實驗室瞬間燈火通明,蘇德霍夫飛撲向工作臺,廢寢忘食地做起了實驗。
******
陳以清吃完零食,又喝完一杯紅茶,再在窗邊看了一會風景。
這才回到辦公桌前。
開啟郵箱一看,一封cell主編的回信,已經在收件箱裡靜靜地等待了。
“嚯,這麼快!半個小時不到就回復了?效率真的可以。”
熟練地算了一下時差,這時候正是鷹國時間半夜一點。
陳以清也不禁為對方的高效而感到吃驚。
點開一看:
“親愛的陳先生,來稿已閱,非常高興地通知你,你的稿件已經進入下一個編委評審環節,預計一週內將給出回覆。”
“ps:我個人很看好這份文章,覺得透過的可能性非常大。”
“請您靜候佳音。——你真誠的朋友,斯威特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