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秒記住【】

下大將丁會鎮守,河東勢力自此被逐出太行山以東,自此以後,李克用徹底佔據下風,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守。

天佑四年,朱溫率軍進入長安,三百年唐祚將亡,李克用有心無力,北上雁門與耶律阿保機在雲中會盟,二人歃血而盟,結為生死兄弟,約定一起舉兵反梁,挽救唐朝江山。

三年後,李克用抱憾而終,彌留之際給李存勖留下遺言。

幽州劉仁恭父子,你一定要討滅。

這三支箭中,劉仁恭父子排在第一位。

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晉王李存勖北伐劉守光,被劉守光囚禁的劉仁恭和兒子劉守光被李存勖生擒,後梁乾化四年,劉仁恭父子被李存勖獻於晉國太廟,劉仁恭則被李存勖押解到雁門老家,在李克用墳前,李存勖用刀刺穿劉仁恭之心,以其心血告慰李克用。…

由此可見,劉仁恭對李克用的傷害當真很深。

在這個時空,因為狗皇帝的強勢介入,朱溫正在承受昏君的強暴凌辱蹂躪,李克用也沒有再去幫他攻打盧龍,劉仁恭因此在太原無所事事,與他有舊的韓道玄也就多了心思。

在韓道玄看來,在太原的劉仁恭不就是內應麼?

不過面對李匡籌詢問的時候,韓道玄顧忌到老判官楊輔良的威望,加上李匡籌對朱溫的期望以及河北藩鎮同氣連枝的傳統友誼,因此並不直說,只是道:“當斷則斷。”

這個話說起來就有些藝術了,斷有決斷的意思,也有斬斷的意思。

在這種語境裡,到底是該怎麼決斷,還是斬斷和朱溫的聯絡,或是跟李克用翻臉,怎麼解釋都可以,李匡籌沒想到韓道玄還挺有話術,心裡雖然不痛快,面上卻沒表現出來。

“本帥知道了,韓將軍辛苦了,先回家休息兩天。”

韓道玄謝過李匡籌,回家去了不說。

作為李可舉的親信舊部,韓道玄倒是很想出兵河東,不求一舉幹掉為禍國家害死老大帥的間接兇手,至少也能狠狠惡心李克用一把,但老判官楊輔良的意見也不能不聽。

當年李國昌父子寇代,僖宗詔振武、河東、河南、雲中、盧龍各鎮兵馬會討,李國昌和李克用被打得大敗,流亡韃靼避難,朝廷招安李克用之後,王處存跟李克用有了交往。

時任盧龍節度使李可舉非常擔心,於是遣大將李全忠率六萬大軍討伐王處存,時任裨將劉仁恭挖地道攻陷了易州,但是成德軍卻被李克用擊敗,王處存乘勢反攻,收復了易州。

李可舉治軍森嚴,也是胡人節度使,繼承了盧龍的嚴格作風,一想到當年戰功赫赫卻因為打了一場敗仗就被押赴長安問罪的兵馬使安祿山,打了敗仗的李全忠哪裡還敢回去。

於是發動兵變,李可舉猝不及防,登樓自焚殉國。

這個李全忠,就是李匡籌的爹!

韓道玄,則是李可舉的衙內,是個突厥人,因為心向中原,找讀書人給自己取了個韓道玄這個麼個仙氣飄飄的名字,韓道玄雖然是突厥人,卻跟李可舉一樣,也是個資深精唐。

作為資深精唐,韓道玄心裡始終向著朝廷。

但在另一方面,作為當年參與討伐李國昌父子的一分子,他又仇視殺害段文楚反叛乃至犯闕逼宮的李克用,即使李克用跟他一樣是關外胡人,即使李克用已經被當今天子信任。

但在另一方面,深受李文忠厚恩的他又不願意背叛李匡籌。

同樣矛盾的還有楊輔良,楊輔良是盧龍老人,早在張仲武時代就是張仲武的孔目官,李茂勳李可舉父子上位後,對楊輔良也相當厚待,李文忠上位後,楊輔良大罵李文忠篡位。

李文忠不計前嫌,五次登門拜訪,請動楊輔良入幕擔任節度判官。…

楊輔良知道圖報,李文忠去世之後,仍然盡心輔佐李匡威。

定初元年,朱溫、赫連鐸、李匡威聯名上表討伐李克用的時候,李匡威這邊就有來自楊輔良的出兵勸說,楊輔良對李克用也沒什麼好臉色,今年朝廷出兵中原且連戰連捷的時候,楊輔良非常高興,天天勸李匡籌上表輸誠,請刺史,輸兩稅,舉家入朝,迴歸朝廷懷抱。

這就是矛盾,一邊是舊主厚恩,不願意輕易背叛李匡籌一家。

一邊是對李克用的仇恨,所以韓道玄為首的武夫想趁機捅李克用刀子。

一邊對朝廷的忠心,所以有了以楊輔良為首的幕府文官勸說李匡籌歸順朝廷。

這就是矛盾,也是這個時代的矛盾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