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新羅和大唐的關係,就像朝鮮和大明的關係。

新羅雖然在六世紀後期一度稱雄半島,但好景並未持續多久。

一個更強大的高句麗站了起來,這是一個跟大唐一樣的封建農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還有一個百濟跟高句麗勾結,新羅被打得節節敗退,到善德女王時期,百濟攻佔新北全境,奪取了後世韓國慶尚南道陝南郡,善德女王一面組織防禦,一面遣使赴唐告急求援。

但此時的唐朝正在跟突厥開鏖戰,無暇顧及朝鮮半島。

貞觀二十二年,新羅宰相親赴長安求救,再次請求大唐出兵制裁高句麗,看到朝鮮半島形勢如此嚴峻,更讓唐帝國恐懼的是,高句麗這個傢伙居然完全跟中原走了一樣的路線,完全是想建立一個跟唐帝國一樣的大一統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一山豈能容二虎?

唐帝國高層迅速商議對策,準備再次出兵朝鮮半島。

未幾,李世民駕崩,出兵一事無疾而終。

李治即位後,新羅再次遣使,請求大唐出兵入朝平叛,並停用了自己的年號,開始尊奉大唐正朔,新羅太子也留唐充當質子,李治初立,不願開戰,只是下詔勒令百濟退兵。

公元654年,永徽五年,真德女王去世。

善德女王和真德女王等到死也沒等到唐朝出兵,新羅面臨的亡國危機更加嚴峻,百濟連年進逼,高句麗虎視眈眈,新羅繼續向唐求援,不斷向唐朝告發百濟和高句麗同盟的罪行。

公元660年,顯慶五年,唐朝終於答應出兵,命蘇定方率軍入朝。

唐國大兵到來,百濟灰飛煙滅,戰爭結束後,唐朝試圖控制朝鮮半島全境,打算在新羅國內駐軍,這一行為引發了新羅的不滿,雙方爆發軍事衝突,新羅兵被打死打傷數百……

為此,唐朝高層展開了大論戰。

唐廷部分鷹派大臣建議把新羅也滅了,但最終西域鷹派獲勝,唐廷隨之調整對外政策,目標對準吐蕃、回紇、契丹、高昌、吐谷渾、黑衣大食全力輸出,力圖在中亞建立霸權。

但唐廷也沒有放棄朝鮮,開始大量接受新羅留學生,培養親唐帶路黨,唐廷給予新羅留學生一系列超出本土學生的優厚待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允許新羅留學生應試進士。

除了宰相和國防軍政要職,其他職位均對外國人開放,效果也是明顯的,新羅留學生返回國內後力主推行唐朝先進文化,國內的官職官稱陸續調整為唐風稱謂,進一步同唐朝接軌。

歷史上唐朝滅亡後不久,新羅也滅亡了,兩國的亡國流程完全一樣,大弟子沒有想到,武功蓋世的師父會死在自己前面,大弟子到死也沒等到師父病癒,最終師徒先後去世。

好在這個時空的情況完全兩樣,大唐重新強大起來了,東亞的霸主依然是大唐,新羅王朝對近幾年的中原形勢變化也保持著高度關注,知道這幾年大唐上臺了一個叫李曄的新帝。

這位皇帝陛下文武雙全,短短數年就讓大唐再次強盛。

不少新羅士大夫說,這就是天朝有天佑的證據。

大唐強盛,新羅對抗起義軍、契丹、韃靼和百濟高句麗餘孽勢力的決心自然更強,雖然百濟餘孽勢力趁著農民起義爆發的空當死灰復燃了,但真聖女王就從來沒打算議和妥協。

再三言明,即便新羅戰至最後一人,也絕不臣服百濟。

新羅只有大唐這個爹,新羅決不認賊作父!當然,真聖女王也沒去拼,內外四面八方都是敵人,根本打不過,這還拼什麼?當然是等老大哥收拾完劉仁恭和契丹人再來幫自己了。

真聖女王非常有自信,自己至少還能堅持十年。

十年時間足夠神文聖武的大唐皇帝陛下掃平中原了罷?

當然,她也沒有坐等。

年初朝廷前腳宣佈對洛陽宣戰,新羅駐華大使姜玄祿後腳就派人回國報告,朝廷四月掃滅陝虢兵圍洛陽,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的真聖女王百人使團五月就到了長安。

這次太極殿朝會,新羅使者面見天顏的請求被批准,日本、身毒、南詔、渤海、拜占庭、阿拔斯這些早已與唐帝國確立外交關係的駐華使臣也被唐廷允許進入太極殿排座見駕。

每國三個名額,日本人坐門口。

皇帝陛下特意要求,禮部也只得照本通知給菅原道真。

每國只有三個名額,意思很明顯,是給正使和左右副使的,菅原道真考慮後,帶上了參議橘廣相之女橘義子和攝政關白太政大臣藤原基經的親信,平安京女御令山村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