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七大營(第1/4頁)
章節報錯
騎兵部隊的組建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相當的難。
甲騎具裝在魏晉南北朝直至唐初非常盛行,弓騎兵對騎士的要求非常高,騎士既要熟練掌握騎射,還要有騎馬砍殺的能力,人馬皆披甲的重騎兵更是苛刻,所以為了保證戰鬥力,重騎兵一般都是一人兩馬,若是跨地區、遠距離、長時間、地形複雜多變、多兵種協同的大型戰役,一人三馬也是常態,畢竟人和馬的具裝水糧還要輔馬運輸。
算上朝廷本有的千來匹馬,李曄現在手裡的馬共有八千多匹,如果按照重騎兵的規制組建,得兵率幾乎不到一半,甚至可能會更低。
這八千匹馬是戰馬不假,但能作為具裝重騎兵參訓的良馬絕不會太多,真要是好馬,藩鎮不會給朝廷,可光送劣馬又不像話,那還不如不送,所以他們會摻雜一些好馬,總的情況就是,泥沙俱下。
好在李克用豪氣,不搞小人動作,他送的這兩千多匹馬倒是好馬佔大頭。
馬匹素質參差不齊,李曄要建設的是一支專業騎兵部隊,但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李曄只得按上中下三等將這些馬分流,分建輕騎兵、弓騎兵、具裝重騎兵。
第二個難題是,朝廷該建設一支怎麼樣的騎兵部隊,誰來訓練,它將來的職能是什麼,又該歸屬到哪一個序列?
在這個年代,文人經書和武人兵法跟武林神功秘籍一樣,非關門弟子不看不傳,有點心得的大宗師都把自家學問看得跟命根子似的,生怕他人學去。
初,太宗將伐高昌,命君集學兵法於李靖,但李靖卻只教了一半,侯君集不開心了,對太宗告發李靖道:“他教我兵法只肯教一半,留那一半作甚,李靖他想謀反啊!”
太宗果然起疑,召來李靖詢問。
李靖卻道:“滅高昌只需一半兵法,侯君集為何想學全?臣看是他想謀反。”
這個故事頗有警喻後人的味道,不該學的別學,不是自家的別學,學了就不要嫌少。
所以,由誰來負責騎兵戰術教學是迫切的一個難題。
這個人必須具備帶過騎兵的練兵經驗,還要有率領騎兵參戰的實戰經歷,而且不能是隻知道打殺的無謀匹夫,基本兵法要懂,最後則是必須絕對忠於李唐。
安史之亂後,唐廷基於形勢調整國策,由對外擴張攻勢轉為戰略收縮守勢,主動對外戰爭全部停止,隨著神策軍的崛起與建貞以後朝廷赤字規模日漸龐大,騎兵最終被廢棄,河朔三鎮雖各自都有相當規模的重騎兵部隊,但並不歸中央調遣。
就目前而言,無論是李忠國、黃元彰等天威軍將還是劉間、劉過、武成策、裴盈昌等南軍大將,亦或是神策軍的孫惟、高傑等人,都沒有組訓騎兵的經驗。
神策軍雖有一萬馬步軍,但這是馬步軍,跟專業騎兵是兩個概念,李曄要的是殺人的戰爭機器,不是隻能拿出來看繼而自我安慰的花架子。
正是為難的時候,李曄突然想起了符道昭。
史載,秦宗權用為心膂,使監督諸軍,後為騎將,尤能佈陣,勇聞於時。
如此看來,符道昭的確有練騎兵的能力。
李茂貞敗亡後,符道昭歸降朝廷,之後一直賦閒長長,之前李曄命劉崇望考查選用岐州諸降將,又命淑妃何芳鶯隱於幕後聽議,考校結束後,符道昭與楊崇本被派往東川參戰。
李保正在劍門關與吳自在激戰,如果李曄貿然召回符道昭,恐怕會惹人遐想,這很有可能被前線的文臣武將理解為,朝廷對綿州戰事的進展非常不滿。
深思熟慮後,李曄決定等待一段時間。
當然,要讓符道昭好好辦事,李曄還得使些手段。此人雖能,但跳槽賣老闆的行為不是一回兩回了。
在蔡州發跡的時候,時逢秦宗權第一回被朱全忠擊敗,符道昭當即開溜,他來到關中投靠了洋州刺史葛佐,幫助葛佐攻打楊守亮,葛佐吃敗仗後,符道昭又投靠了李茂貞。岐州被破後,符道昭率部繳械列隊,於城門口跪迎王師入城。
由此可見,符道昭雖談不上是三姓家奴,但牆頭草的名字是跑不了的。
寄了,不想打了,點了!
第二個難題的第二個問題,這支騎兵的職能是什麼?
像南衙十六衛那樣作為一種兵役制度,還是像神策軍那樣作為衛戍中央的形式武裝,或者像新設御馬監四大營那樣交給宦官統領?
不,這三種形式都不是李曄想要的結果。
無論是南軍還是北軍,李曄都不能親自統率,在君權神授的理論支援下,李曄必須保持皇帝的神性和不可直視,皇帝的身份是李曄最大的底氣。
自降身份跟一群武夫混在一起,不光朝臣反對,藩帥也會更加的藐視皇帝,皇帝親自練兵帶兵,這就是個笑話,歷代大一統王朝,除了開國皇帝就沒幾個親自練兵並且帶兵上陣打仗的,倒也出了那麼幾個鬼才,永為後世笑料。
賦予宦官兵權,這是李曄基於形勢所為。
神策軍被李曄移交給了南衙,宦官手中再無兵權,若是將來再發生一起類似涇原兵變的大動亂,李曄自是有人保護,但皇族宗室后妃和內侍省宮人的性命沒人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