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高氏七代,惟此而已(第1/5頁)
章節報錯
李曄在長安殿與何芳鶯促膝長談的同時,冊封詔書也到華州了,雖然被封為國公,但韓建心裡卻很不爽,朝廷出爾反爾,把先前允諾的隴右郡王改為國公。
不但如此,竟然還強硬的要奪走了潼關控制權。
韓建很生氣,可想起被小皇帝凌遲處死的秦宗權和李茂貞,又只得上表謝恩。
“那咱們的人要不要撤出潼關?”
韓建聞言,冷笑道:“暫且不急,先看看高傑有沒有這個本事。”
長安大明宮,含元殿。
李曄翻看著韓建遞交的謝恩表章,心情極為複雜。
朝廷冊封韓建為華國公的同時要求他交出潼關,改由神策軍使將高傑接手,韓建在謝恩表中答應照辦,但卻說潼關是關中屏障,事關朝廷和天子安危,當由可靠大將鎮守。
韓建這麼乖?
真正效忠朝廷的臣子接到中央命令後,正確做法是無條件服從中央,就算當時有意見,本人也必須保留,事後再上表說明想法,而不是在此之前對中央安排指手畫腳。
一開始李曄還沒看明白,反覆看了幾遍才知道韓建話中有話。
一,朝廷挑選的高傑不是這塊料,陛下最好別讓他來。
二,潼關事關朝廷安危,臣對朝廷亦是忠心耿耿,可為何朝廷卻突然要收回潼關?難道在陛下眼裡,臣還不如一個寂寂無名的高傑可靠?陛下在猜忌臣?
三,臣覺得朝廷的做法不妥,所以暫時不能交出潼關,請陛下考慮再三。
在李曄心目中,韓建兵不足萬,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都很少,雖然毗鄰京師,但對朝廷的威脅能力幾近於無,從眼前的局勢來看,華藩也是最容易收復的土地。
對於這一點,李曄覺得韓建也能想明白。
那麼問題來了,李茂貞被殺的先例在前,韓建也知道此舉極有可能招致朝廷問罪,那麼他為什麼還敢大著膽子教朝廷做事?他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
他是覺得朝廷不會討伐他,還是認為上表暗示抗議一番朝廷就會放棄收回潼關?
思來想去,李曄覺得是前者。
朝廷討伐李茂貞是出師有名,但鎮國軍無罪,如果朝廷因為潼關歸屬問題跟韓建翻臉繼而出動大軍討伐,雖然肯定能滅掉韓建,但這也會引得關中諸鎮人人自危。
在這些方鎮大帥看來,皇帝今天能為了潼關殺掉韓建,明天就有可能為了某地殺他們,韓建在伐岐之戰中立了功,朝廷前腳滅了李茂貞,後腳就因韓建不恭殺掉他。
這是什麼?典型的卸磨殺驢!
在韓建沒有造反的情況下,李曄對他動兵就是出師無名的不義之戰,王行瑜會怎麼想,楊守貞會怎麼想,李茂莊會怎麼想,楊守忠會怎麼想,輿論又怎麼評價?
當年李克用犯闕逼得先帝流亡,如今還跟天家結成了秦晉之好,韓建僅僅是對朝廷收回潼關的做法表示不滿就要被朝廷興兵討伐,這是何道理?
如是一想,李曄終於搞明白了韓建的心理。
難怪韓建敢上表對朝廷決策指手畫腳,原來是事前就猜到李曄輕易不會伐華。
李曄摸透了韓建的心思,韓建也猜到了朝廷的心理。
那麼該怎麼辦?
思前想後,李曄覺得在這個時候還是應該強勢一些,不過這個強勢必須有度,既要達到實際敲打到韓建的作用,還得不撕爛遮羞布,讓雙方保持對話和最大限度剋制。
長安方面,大多數官員被鳳翔大勝衝昏了頭腦,如果李曄把韓建這封謝恩表公佈,肯定會有很多大臣建議嚴懲韓建,即使李曄拒絕,也會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一是不利於關中局勢穩定,二是不利於朝廷和鎮國軍的雙邊關係友好發展。
真要是逼急了,韓建不反也得反。
按照現在的形勢,對於潼關的歸屬糾紛問題,李曄必須審慎行事。
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當然,最好是韓建自己露出馬腳來,這樣李曄就能光明正大出兵,不過韓騙子生性謹慎,自予朝廷討伐口實的事肯定不會做,所以李曄也沒抱太大希望。
韓建是個什麼人先不管了,既然李曄已經放話要收回潼關,那麼潼關就必須收回。
天子,口含天憲,言出法隨。
作為皇帝,潼關歸屬問題關係到了李曄的尊嚴。
把腦海中的預定戰略方針推演了一遍,李曄決定立即啟動第一步,深吸了一口氣,李曄對高克禮威嚴道:“去,宣左神策行營馬步都校高傑覲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