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來集團一年需要各種規格的蓄電池超過百萬快,其中兩輪三輪電動車用的是那種由小塊電池組成的電池包。

一輛兩輪和三輪電動車就得使用六塊小型電池。

威來集團現在一年生產的兩輪和三輪電動車超過七十萬輛,其中兩輪電動車四十萬輛,三輪電動車三十萬輛。

光它們用的電池就四百多萬塊。

曙光采用六塊大電池,現在一年的產量在十萬輛左右。

這又是六十萬塊。

再加上十萬臺的農用三輪車,一車配一塊電池。

雖然農用三輪車轉移到了紅島,但上面有很多部件還是威來以及威來下屬的產業鏈企業供應。

電池就是其中之一。

威來本地生產的風雲和雷鳴兩種輕卡的年產量在十萬輛,皮卡因為加了裝配線的緣故,現在也達到了十萬的年產能。

最後再加上現在也上來的微面。

這種車一車只需要一塊蓄電池。

威來集團一年需要的電池量是五百萬塊。

再算上市場零售的電池,一年怎麼也得生產六百萬塊各種規格的電池。

供應商就是威來電池和李笑鹽的秀巖電池兩個企業。

從去年開始,因為威來手機的上市,這一年還有幾十萬塊鎳氫電池的需求。

因此,威來電池和秀巖電池的供應任務還是挺艱鉅的。

趙青山現在不再涉足電機的研發,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電池的研究。

他現在主攻方向是鋰電池的運用。

首先攻堅的方向是鋰電池在手機上的運用。

鋰電池威來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進行了研究,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成績並不是很大。

當然,這也和當時並沒有主打鋰電池研發有關。

現在威來每年投入上億元的經費進行鋰電池研發。

同時,江宇每年還拿出兩千萬元進行鈉離子電池的研究。

這個領域能不能成功江宇也不知道,因為他重生的時候,鈉電池並沒有行商用。

也就是說還在研究階段。

所以,他現在投入一部分資金進行實驗性質的研究。

看看這個玩意兒到底有沒有前途。

當江宇讓趙青山設立一個鈉電池研究室的時候,趙青山都傻眼了。

「江總!鈉電池?你怎麼想起用鈉離子造電池?鈉離子電池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等方面可是不如鋰電池的。」

「我知道,雖然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方面兒鈉離子電池不如鋰電池,但是鋰電池這個東西性質太活躍,會發生自然,在安全性上它就不如鈉離子電池了,咱們造這個電池將來是要往車上用的,安全性是要佔第一位的。」

「還有,鋰這個東西資源方面還是比較稀缺的,不像鈉這東西這邊普遍。將來鋰電池大行其道的時候,鋰的價格肯定會像坐火箭一樣往上漲,到時候一塊鋰電池的價格會是驚人的,咱們若是把鈉電池能研究出來,成本就是再漲也漲不到哪裡去。」

「就是鈉這個東西做電池有些不靠譜啊!」

「做做試試吧,萬一成功了呢!」

「好!今年不知道公司能來多少大學生,若是化工方面的多,給我們多分配一些過來。」

人才部門的張梅已經開始了又一年的人才招聘計劃。

今年的招聘,張梅又想出了新的點子,經過江宇的批准後,她今年是帶著一些大學生出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