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行臺威來的裝置安裝的時間,陸勝勇就幾乎長在了車間了,一絲不苟地監視著沒一個環節。

從發動機變速箱車橋生產,到各種外採購部件的跟蹤檢查,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親力親至。

江總這麼信任他,把這麼這麼重要的工作交給他,他自然要幹好。

對得起他一年三萬元的年薪。

原來114廠的員工則跟著威來來的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他也經常的參與其中,認真的像個小學生。

原本就要下崗的114員工,彷彿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般就成了威來集團的員工。

作為同城企業,他們自然知道原行臺拖拉機廠是怎麼起死回生的。

行臺拖拉機廠就是因為抱上了威來這棵大樹,企業員工從瀕臨下崗,到現在年入七八千塊錢。

拖拉機廠也成了行臺的明星企業。

當時他們那個羨慕嫉妒恨。

誰知眼睛一眨,母雞變鴨,他們竟然也成了威來集團的員工。

因此這些員工分外的珍惜這個機會,企業組織技術培訓的時候,無一人缺席,都虛心地接受威來派來的技術人員的精心指導。

他們本身就有極強的基礎,只要用心學,很快就能掌握新技術。

陸勝勇也經常的來學習,作為威來行臺農機的領導,他不能當一個外行廠長。

年前裝置安裝除錯完畢,年後就是要進行試生產的,他的精力更是全部集中在試生產上,力保試生產能圓滿成功。

三月一號這天,他一大早就來到了企業,逐項檢查生產程式,直到確認無誤後,才下令開線生產。

當第一輛風菱轎車披著大紅從車間裡出來,114廠的員工喜極而泣。

試生產當天,首批二十輛質量檢測合格的風菱車下線後,交給了預定的客戶。

直到第一輛風菱車保質保量地下線,陸勝勇才鬆了一口氣,然後向江宇進行彙報。

江宇在電話裡對他進行了表揚,告誡他再接再厲,力爭讓114廠再創輝煌!

行臺這邊已經開始生產了,鄭輕廠那邊才開始進行生產線的佈局。

因為生產線的生產跟不上形勢,鄭輕廠的第一步只能是先上電動車了。

把企業裡那些亂七八糟的輔助專案全部撤離後,選擇出的一片車間將作為電動車的生產區域。

兩條年產十萬臺的兩輪電動車生產線,和一條年產五萬臺的三輪電動車生產線年前就已經運達,也安裝了一部分。

年後更是開始加班加點的安裝。

同時,威來電動車派來的技術人員也對被抽調到生產電動車部門進行培訓。

他們的培訓難度就有點大了,畢竟他們是造汽車的,現在讓他們造電動車,這個有些超出他們熟悉的範圍。

產品雖然不同,但是工作原理還是相通的,適應了也就正常了。

這邊開始安裝電動車生產線,培訓生產電動車是員工。….那邊一個工程隊就開了進來,開始對鄭輕廠的廠區進行改造,該清理的清理了,該推倒重建的重建,該擴建的擴建。

這些個廠子都是五六十年代的產物,建築老舊,佈局混亂,空間狹窄。

這必須要重新設計重新建設。

等這些產區的翻建結束,給鄭輕廠製造的生產線也就完成了。

兩不耽誤。

威來的大本營鳳窩堡村南尖山,拆卸走風菱生產線倒出的空間,馬上就被風雲的生產線佔據了。

巧合的是,也在三月一號,重新佈線的風雲也開始生產。

這樣威來就有四條風雲生產線在同時生產,年產風雲車可達到四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