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三號,以孫明理為首的東河市有關部門在東河以東的晃河東岸開始了勘探。

江宇和嚴宏丘也應邀前往。

目的是為展館選址。

經過兩天的勘察商議爭論,最後確定,就在晃河東岸國道北側選下一塊長三百米,寬二百二十米的地塊。

這是一塊玉米地。

此時正是秋收時節,正在收玉米的農民看到一群人在河邊這塊地裡走來走去,不明所以。

孫明理看看被選中的地塊,扭頭看看晃河西岸,不算太遠處的城市。

“唉!我總感覺這裡離城市遠了點,這有二里多地了。”

“不遠!這二里地將來開發,一眨眼就擴過來了。”

“開發?開什麼發?”

“東河現在已經是市了,難道還守著以前的那點地盤嗎?自然也該擴充一下規模了。現在各行各業都在改革開放,我預測基建行業會是下一個開放的領域,商品樓會隨之出現,城市的面積註定會擴大。基建行業開放了,戶口制度勢必會出現模糊鬆動,會有大批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農民進城買樓居住...”

“等等!你認為農民能進城買樓?”

“這有啥不可能的,城市裡的房地產開發,因為規劃不及時,開發商盲目上馬等原因。必定會有無數的商品樓出現,滿足城市裡的人住房需求之後,註定會有大批閒置的商品樓,這些閒置的商品樓怎麼辦?難道就在那裡閒著,接受風吹雨打?”

孫明理眨眨眼:“你的意思是政策會允許農民進城買房?”

“不靠農民填補這些空白,那要靠誰?”

九七年之後的基建行業開放,無數的開發商開始新建商品樓。城市不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嗎。

否則哪裡有那麼多的人口填充城市的規模。

孫明理點點頭:“好像很有道理的樣子。”

“等基建開發,開發商申請土地建商品樓的時候,市裡把向東做為發展方向,從這裡到城市這二里地的距離,兩年就填上了,那時候掌管就和城市融為一體了,如果再向東發展,再過個十年八年,掌管這裡還能成為城市的中心地帶了。”

上一世東河開發向南,市政府,公檢法都去了大南頭,離原來的市中心位置,有七八里地的距離。

這一世如果向東發展,七八里地的距離,基本就快到蘭煜農場了,再發展發展,就到尖山了。

這一世,尖山說不定能混一個區玩玩。

不過,如果縣裡批准了鳳窩堡村為工業區,尖山實際也就成了東河一個區了。

孫明理覺得江宇說的越來越有道理了。

這樣的人就應該進入體制內才對,怎麼可以在體制外浪費呢?

“徵地的事情我們就不參與了,不知道到明年春天,是你能不能把徵地的事情搞定?”

“應該沒有問題。”

“那就太好了,如果明年四月份之前,你們能把這塊地徵下來,那我們現在就回去著手設計了,我們會選擇幾個樣式的設計圖案,讓市委領導們進行選擇,當設計確定,明年春天我們就開工了,力爭用兩年的時間把展館建設起來。”

兩年的時間,要建一個佔地面積六萬六千平,其中的建築面積最低也得達到五萬平的基地,嚴宏丘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江總!我覺得以我建築公司的規模,這兩年的時間內要興建起這麼大規模的工程,我覺得有點力不從心。”

“不是力不從心,是你根本就完不成。”

“啊!那這不是害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