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動機有了,後橋變速箱有了,懸臂式組裝流水線和噴漆流水線也有了。

是不是就可以造車了?

答案是NO!

還得有熟練的機械加工員工,和加工地點,還需要一些外購部件。

現在的濾清器廠院內,已經沒有加工車橋的地方了。

濾清器本身就佔據了這個廠區緊靠道邊的南邊車間。

北邊車間整個鋪下了懸臂式裝配流水線。

東邊的車間在生產發動機。

只有西邊和燈具廠的交界是一堵牆。

這個廠區的利用率已經是極限了,實在是沒有生產車橋的地方。

等燈具廠搬遷之後,把兩個廠區中間的牆開啟,把兩個廠區連線在一起,才有空間。

到時候,翻砂車間和車橋車間放在一起。

至於人手...

嘿嘿!江宇這次招的復員軍人裡,可是有不少在軍工企業裡工作過的人。

在招工填寫資料的時候,江宇就瞭解到了。

這些人大概有五十多人,分配工作的時候,江宇就把他們單獨留了下來,就是準備往這裡補充的。

這些人原本也是在東河縣農村一些小工業裡工作的,但聞聽威來招工就跑來了。

威來的工資待遇,別說鄉鎮企業比不了,就是縣城裡的國營和集體企業也比不了。

東河縣第一家員工工資過百元,過二百元,過三百元的企業。

推測到九零年,威來企業員工的年收入,將達到四千元。

在一個企業工人普遍年薪在兩千到兩千五的年代,有機會到威來來工作,白痴才不來。

這次招復原軍人,原本是準備招三百人,但最後招了四百六十多人。

去掉這五十多個有機械加工經驗的工人,還有一百一十多人也被江宇留在了農用車廠裡。

雖然現在流水線化造車條件還不成熟,但是依靠手工打造兩輛樣車,還是不成問題的。

崧遼給他做了兩副車橋,江宇就準備用這兩副車橋,先做兩輛樣車用來試驗。

接下來的時間,江宇就在這裡和馬國明等人開始造車。

前輪減震器,輪胎輪轂,彈簧弓板,轉向機這些外購部件提前就採購了一些在倉庫裡,都是現成的,現在就可以組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