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圖紙江宇畫了好幾天,畫的頭昏腦漲,總算畫出來了。

大部分部件他還是能做到精細,但少部分則需要對方修正。

圖紙畫完後,江宇派人把圖紙送到了崧遼廠。

那邊什麼時候能給他把車橋變速箱研究出來還未可知,包括單缸發動機什麼時候能研究好也不確定。

但是一些工作還是要做的,提前做準備總是不會吃虧的。

江宇就開始做規劃。

他在一張紙上寫下了一些名詞:全自動車床,六角車床,12剪板機,折彎機,60T100T的鍛壓機床。

這都是需要購進的裝置。

這些裝置基本不出遼省就能買到。

全自動車床和六角車床在松陽機床廠,鍛壓車床營口有廠。

至於剪板機和折彎機,則渤海有售。

雖然這些機床不出省就能買到,但也不是你想買就能買到手的。

這些機床在八十年代是比較難買的,就是國營單位購買,也要有機械工業部的計劃調撥單。

像威來這種私營企業,要買就更加困難。

幸虧威來是國家創匯先進單位,買一些裝置國家會優先照顧。

這也是這兩年威來買一些機械裝置比較順利的原因。

就算有了還算先進的金屬切削加工機床,和先進的鍛壓裝置,但也必須有先進的傢俱和模具,這樣才能實現產品的模具化生產。

東河縣有國營模具廠,這個任務可以交給它們。

要想大規模地生產農用車,自然就不能靠手工操作,那樣工效低不說,還要囤積大量的人力。

靠手工敲打,一年能生產幾千輛就不錯了。

農用車一旦普及,那可不是幾千輛就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就是幾萬輛都不夠用。

那是幾十萬輛,上百萬輛的需求,靠手工那得敲打到猴年馬月。

所以,必須要有生產流水線。

兩個途徑:買和造。

要買農用車的先進流水線,這是根本不可能的。

西方壓根就沒有三輪車一說,他們自己都沒有流水線,拿啥賣給你?

西方國家大概就米西國在六十年代曾經造過幾天三輪子,但很快就被淘汰了,它們自己現在都未必有生產線了。

買不到,那就只能自己想辦法自己造了。

造不出先進的流水線,那麼自己動手,造一條不算最先進的懸掛式機械化生產流水線,也比純手工打造強。

最後就是車架焊接機械化生產流水線,以及油漆工藝流水線。

如果這些東西都能實現,整車生產,零部件,金屬切削加工,衝壓生產,裝配,油漆以及熱處理。就全部實現了機械化。

江宇撓頭,這樣一整,它們將來的農用車生產直接就變成了機械化企業。

這步子是不是邁的大了一點?

不會扯著蛋吧?

流水線這些玩意兒江宇都見過,就算不能詳細的畫出圖紙,也能講明白其中的原理。

只要有機械高手助陣就可以實現。

他手下現在就有兩個擺弄機械的高手:馬國明和楊建勇。

馬國明來到了黃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