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外地來的車(第2/2頁)
章節報錯
太多了容易造成積壓。
趙崇有走了以後,江宇把劉金生叫了過來。
“第二班從今天開始就專門做書包吧,有多少就做多少。”
“現在離學生放暑假還有一個多月,現在做是不是有些早了?”
“不早!這一個班一個月不間斷的做,也頂多能做出兩萬個包,兩個月才4萬個,到了八月中旬,學生開學的時候,這些書包也就到了暢銷的季節,四萬個書包還不足以填滿市場。”
八十年代中期,是華國人口頂峰的末期,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不止一個學生。
計劃生育前出生的最後一代人也都到了上學的年紀了,書包的需求量會格外的龐大。
這還僅僅是東北三省,如果再算上關內的華北地區,這4萬個包兒扔進市場,怕是連個水花都打不起來。
說不定到時候還要再增加一些產量。
製鞋和箱包第三季度生產計劃就這麼被江宇三言兩語排完了。
制定好了生產計劃,鞋廠這邊也就沒什麼值得江宇操心的了。
他的工作重心就轉移到了石場這邊。
因為已經有外地車到黃嶺石場來拉石頭了。
海邊要建這麼大面積的養殖圈,需要大量的石料,有眼光的人自然是要分一杯羹的。
於是,在海邊開始正式收石料後,東河縣的農機市場馬上就開始了震盪。
拖拉機的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上升,上升的幅度以千元來計算。
原本三千多塊錢沒人要的破爛28拖拉機,竟然直線上漲到了四千五六。
這種車買回去維修換件,基本都是五千出頭。
而更大馬力的拖拉機價錢更貴,六十馬力的拖拉機更是直達七千多元。
就這樣還有價無市,本地根本沒有多餘的拖拉機出售。
在這種情況下,外縣的拖拉機開始流入東河。
黃嶺村是離紅島海邊最近的石場,這些車主也不是瞎子,自然會選擇距離近的石場拉石頭。
因此,當一批七臺從沒見過的拖拉機,開進黃嶺石場的時候,石匠們集體懵逼。
“快去找江宇,他在馬國明那裡。”
李國權在老子的喊聲還沒結束,就像離弦的箭一樣村子裡飛去。
馬國明如約在第三天來到了黃嶺村,還帶來了一些簡便的工具。
看到江宇給他改造好的修理部,非常滿意。
找了一塊纖維板,用藍色的油漆歪歪扭扭的寫了修理部三個大字,掛在新開的門上,修理部就算開張了。
但暫時只能補補輪胎,因為電焊機什麼的還沒有。
江宇了一千塊錢給他置辦了打氣泵電焊機等裝置,這個修理部才算有了點模樣。
有了這麼個修理部,黃嶺車隊的拖拉機維修就方便多了。
馬國明的修理部開張的第二天,補胎跑電焊加給拖拉機打黃油,就讓他有了近十塊錢的收入。
其實他要到黃嶺村開修理部的事情進行的並不是很順利,原因是遭到了他媳婦的強烈反對。
理由是跑到黃嶺村這麼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純屬找不自在。
但兩天時間他就賺了十五塊錢回家,他媳婦非常聰明的選擇閉嘴!
並且還跟著他到黃嶺村來實地勘察。
此時江宇就在修理部和馬國明兩口子聊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