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世,應該是九一年年前,一個叫王什麼光的人正式申請了電壓力鍋匚式結構的發明專利。

當時傳統的壓力鍋,需要人為的判斷食物的烹飪時間,到了一定時間需要自己關閉燃氣灶,操作比較繁瑣,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傳統壓力鍋容易出現易熔片更新不及時時安全閥失效,一旦安全閥失效不能及時發現繼續加熱,就會引起爆炸。

而匚式電壓力鍋就比較完美地解決了壓力鍋爆炸的問題。

在當時,這算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其控制方式和先程序度遠勝歐美同期水平。

匚式結構採用內鍋與鍋蓋分離的浮動密封結構,利用彈性壁受壓發生彈性變形產生位移,觸動壓力開關實現斷電。

工作原理是壓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內鍋和發熱盤向下位移,壓力開關切斷電源。

而當壓力降低,內鍋和發熱盤向上位移,壓力開關復位接通電源。

江宇上一世復員後在工廠裡幹過活兒也開過車,然後是開修理鋪,最後開修配廠的,這期間壓力鍋他也是修過的,因此知道了解它的構造和工作原理。

但是知道構造和工作原理,你也未必就能製造出來,他要做出樣品也是很費事的事情。

但不管怎麼說,這個東西他都要做出來,因為這個匚式壓力鍋對以後的廚具影響深遠。

要做壓力鍋,當然還是得找壓力鍋廠。

但江宇考慮再三還是打消了找壓力鍋廠做電壓力鍋的念頭。

人家做完了直接生產他不就傻眼了嗎。

八九十年代,專利在國內基本處於沒什麼卵用的處境,你的產品賣好了,別的廠家才不會管你有沒有專利呢,拿過來就用。

你敢去要錢保證噴你一臉口水。

要做還得回去找自己信得過的人去做。

尖山機械廠可惜技術力量薄弱了點,他們未必能做出符合江宇要求的樣品。

不過做簡單的部分他們還是能做到的,其他複雜部分他可以去找別的企業做,分散開別人不就不知道他做的是什麼東西了嗎!

江宇在楊澤明家吃完晚飯已經是六點半了,楊澤明的兒子大勇吵吵著要看動畫片。

小傢伙今年才六歲,拿著電視機的電源插頭就要往插排上插。

可惜插排在桌子上,他個頭矮夠不著。

“小兔崽子!一天到晚就認識動畫片,明年我就把你送學校去。”

一邊罵一邊拿插頭往插排上插,可能是姿勢不對,一道火光,插排燒了。

“現在的插排質量是真次,這都燒了好幾回了。”楊澤明無奈地說到,拿出螺絲刀開始卸插排,準備看看哪裡燒了修理修理。

江宇眼睛看著那個插排,陷入了沉思。

這倒是個買賣。

八五年以後,華國人民的三大件已經從手錶、腳踏車、縫紉機變成了彩電冰箱洗衣機。

僅八五年,國內電視機的產量就達到了一千六百多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