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秉忠趕緊叫來兩個小夥,把顧工連攙帶扶地弄走了。

劉金生和董家建對這一匹樣品面料檢查的相當仔細,檢查了一個多小時。

那些女工則神情緊張的盯著他倆,生怕他倆嘴裡說出個不字。

她們雖然只是普通工人,但她們心裡也明白,這可能是她們針織廠最後一次活下去的機會。

如果這次機會他們抓不住,那針織廠就真的要關門大吉了。

劉金生和董家建終於檢查完了,最後喜笑顏開。

“非常好!完全符合我們的產品需要,江廠長!我們可以訂貨了。”

聽到這話,車間裡的女工繃緊的神經終於鬆弛下來,發出一片歡呼,還有人相擁而泣。

既然樣品沒有問題,接下來就是談價錢下訂單籤合同了。

帆布這東西在八十年代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到處都能看到它做成的商品。

挎包,旅行袋、衣服、鞋...

因此它在當時的價錢每米也就一塊五到兩塊五之間。

鞋廠做鞋自然不能要那種最薄的帆布,怎麼也得具備一定的厚度才能抗穿抗磨。

雙方最後敲定的價格是兩塊三一米的布料。

江宇和關秉忠分別在合同上籤了字。

合同規定,針織廠生產出的迷彩面料首先要滿足尖山鞋廠的需求,在尖山鞋廠需求飽和的時候,針織廠才可以自己尋找銷路,否則視為違約,最後就是獎懲條例。

談好了價錢簽好了合同,江宇就先下了十萬米的訂單,給了兩萬塊錢的訂金。

合同簽訂完畢,關秉忠當場就下了開工生產的命令。

關秉忠承諾,針織廠只要生產出能裝滿一車的布料,就自己派車送到鳳窩堡鞋廠。

連運費錢都省了。

面料問題解決了,那麼其它需要的材料也就可以進貨了,等布料一到就可以正式開工生產了。

因此短短几天功夫,鞋廠賬面上的十八萬現金像流水一樣的嘩嘩流淌出去,換回了橡膠染料等各種化學用品。

鞋廠正式開業時間定在了五一。

四月二十八號上午,針織廠第一批八十匹面料送到。

接收完面料後,鞋廠首先開始了試生產,驗證產品質量,成本等。

第一批迷彩解放鞋只做了五百雙,這批鞋基本和鞋廠原來生產的解放鞋模樣沒有一點改變,除了外觀。

這些試驗性質的鞋發給了從鳳窩堡村選出的五百個農民,讓他們進行試穿。

近水樓臺先得月,黃嶺村的男勞力幾乎人腳分到一雙。

其實穿著和原來的解放鞋一樣,時間長了一樣臭腳,但就是因為面料變了,好看了!好像無形之間提升了檔次。

學習駕駛證這些傢伙把這鞋傳到學習班,竟然引起了其他學員的羨慕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