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北面的廈子就挨在路邊,你應該用它乾點什麼,你有沒有想過開一個小店?”

八五年,全國各地小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黃嶺村竟然沒有一家開店的,村民要買點什麼還要步行二里地左右到大隊供銷社去買,這不科學。

“開小店?我開那號驢草的,能賺幾個錢?”

這就是典型的農民意識了,他們根本意識不到小店能賺多少錢。

“你去年承包的十幾畝土地,賺了多少錢?”

“四百多塊吧,具體點是四百三十塊零八毛。”楊萬一臉自豪。

一年剩四百多塊錢,這已經不算少了。

“那我告訴你你在你家開一個小店,一年最少賺一千塊錢,還不包括你自己家用的,你信嗎?”

“啥?能賺一千塊錢?還不包括我家用的?老侄兒!你這不是忽悠我嗎?”楊萬一點不信。

“我吃飽了撐的忽悠你呀?咱們可以算算賬呀!農村小店最主要的收入就是賣煙,基本能佔到小店一年收入的一半兒,咱們不用貴的煙打比方,就用兩毛五到三毛的煙來做比喻。”

現在商店裡最便宜的煙就是一些黑杆的雪茄煙,再就是不帶過濾嘴的平頭煙。

黑杆煙大多都是兩毛五到兩毛八,白杆不帶過濾嘴的本地煙三毛到四毛一盒。

“這種黑杆煙賣一盒小店大概有三分錢左右的利潤,白杆不帶嘴的能多賺一分錢。一個抽菸的人按照一人一天平均一盒煙來計算,一年就是三百六十盒,一盒煙賺三分,也就是說小店在這一個人身上一年就能賺十塊錢,咱們村七十六戶人家,哪家還沒兩個成年男人,這就一百幾十號,就算其中一半兒抽菸那也是近八十人,一人十塊錢,光賣煙一年就有八百元的收入,再加上油鹽醬醋酒再劃拉點就一千往外了。”

“不對!”楊萬發表了不同的意見:“帳不是這麼算的,這抽菸的人中間還有相當一部分是抽旱菸的,掙誰錢去?”

“那是你們這些半老頭抽旱菸,年輕人哪有抽旱菸的?不丟人嗎?”

抽菸袋卷旱菸的基本都是上了歲數的人,年輕人還真沒有卷那個的。

“哪有這好事兒你怎麼不幹?”

“切!我家要是住在你家這位置,你覺得我還會和你說這些廢話嗎?我自己早幹了,要不把你家房子和我家換換,我倒找你一千塊錢。”

江宇家在東溝最南頭住,再往南就是南山了,開店賣給誰去?

“滾蛋!誰換你家那都快倒了的房子,再說你能拿出一千塊錢?你要是現在能拿出一千塊錢,我大閨女楊草給你當媳婦。”

“你拉倒吧!你家楊草才十四歲,我當童養媳養活啊!”

“嘿嘿嘿!不過你說的好像也是這麼回事兒,老侄兒!你說開小店真的一年能賺一千塊錢?”

“我這還是保守說的,最低也能賺一千塊錢,加上你家一年的花銷,一千三四百沒問題。”

楊萬蹲在地上,從兜裡掏出旱菸摸瞎胡捲了一顆用火柴點燃,吧嗒吧嗒地抽了起來,不時回頭看看他家的廈子。

“我覺得開小店好像是個買賣,可是我家這廈子也太小了。”

“你明年春天申請一下,把它翻新一下,加兩間不就夠了。”

“這個我要考慮考慮。”

兩人就聊了這麼一會兒天,半個多小時就過去了,等再進屋的時候,楊萬家已經來了不下二十人。

年輕人都擠在裡屋,一些成年人則在外間的炕上。

冬天天黑的比較早,這剛六點天就黑咕隆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