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不同意內閣對鄭芝龍的處置提議(第2/4頁)
章節報錯
天啟四年正月,貴州巡撫王三善被假意投降的土酋陳其愚殺害,安邦彥叛亂勢焰再增。
此後安邦彥叛軍和明軍互有勝負。
到崇禎初年,基本態勢是叛軍元氣已傷,無力再攻下明軍守衛的要害據點,而明軍要進入深山窮谷,徹底殲滅安邦彥一夥,也難以做到。
雙方形成了相持態勢,但總體上安邦彥一夥已難翻起大浪。
崇禎元年九月安邦彥號稱四路大軍進犯龍場,想攻打安普,結果被遊擊梁東旭擊敗。
五省總督朱燮元上疏,要徹底圍殲安邦彥需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合力。其中四川出兵赤水,雲南出兵烏撒,希望朝廷協調,約定時間三路齊出,剿滅安邦彥。
內閣請示朱由檢,應該如何處置。
如果要調動三省兵力,大舉進兵,徹底剿滅安邦彥,勢必要加大軍餉投入。
朱由檢問陳仁錫:
“如今貴州對付安邦彥叛軍,一年軍餉多少?”
陳仁錫說道:
“一年所費,也就相當於遼餉一月。”
朱由檢盤算了一下,關寧軍餉現在一年四百八十萬兩,一個月那就是四十萬兩。
現在貴州一年軍餉,也就是四十萬兩左右。
實際歷史上,安邦彥是在崇禎二年被明軍擊潰斬殺。
從官員事後的奏報來看,也並非是大舉調兵,合力會剿的結果。
安邦彥糾集號稱十萬的軍隊,來攻永寧,結果被明軍一萬三千人擊潰。
按御史毛羽健的說法,“不費調兵,不煩徵餉,不俟期會,一戰成功”。
叛軍主要首腦安邦彥、慕德、奢崇明、阿思落易或斬或擒。
由此可見,安邦彥雖然動輒號稱十萬大軍,實則水分極大,嚇唬人用的。
其現在真實境況不過是被明軍堵在窮山溝裡,再不能攻破據點,打破封鎖,明軍不打他,他都要熬不下去。
對付這種本已窮途末路的土司叛賊,完全不必大動干戈,以逸待勞就可。
於是說道:
“給朱燮元批覆,督促各處軍兵,守住要害城鎮即可。這安逆走投無路,不足為慮。至於貴州軍費可以加倍,提升到八十萬兩,改善各處守軍待遇。”
陳仁錫等人遵命。
另外陳仁錫、徐光啟奏報。
在朱由檢出巡期間,他們已經讓薊遼督師王之臣把寧遠、錦州軍主力撤回薊鎮到山海關一線。
全力加強薊鎮至山海關沿線的防守。
僅在錦州保留一千士兵,在寧遠保留兩千人
平時以此為據點,遊兵偵測西韃和後金動靜。
若是後金大兵來犯,則及時撤退。
保持靈活機動。
這樣避免被後金圍城打援,白白把力量消耗在無用之地,喪失主動權。
對於後金是否會佔據錦州、寧遠則根本不必擔心。
若是後金有這心思,當初也不可能攻下廣寧,卻又毀城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