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土地兼併?(五)官紳優免和投獻(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明官紳有優免特權,致使大量土地被投獻在官紳名下,這總是真的吧?!”朱由檢把最後的法寶祭了出來。
他覺得這一條應該沒什麼問題。
李之藻猶豫片刻後說道:
“這倒也不能說錯,只是世人所傳,也未免多有誇張。”
“誇張?”朱由檢有些生氣了,“李愛卿,你才學過人,朕很欣賞。可你不能因為自己是官紳,便故意縮小這官紳優免特權帶來的危害。”
李之藻聽見朱由檢這麼說,有些惶恐,連忙躬身道:
“老臣沒有此意。只是我朝官俸原本不多,這優免也不過是免除官紳部分徭役,而非免除正賦。
“如嘉靖二十四年《優免則例》,一品京官免除徭役稅為三十石糧食加三十人丁,以此遞減到九品官為六石糧加六丁。外官減半。
“陛下試想一品京官不過是三十石加三十丁,就以高價計,也只摺合六十兩銀子,又怎能算得上多?難道我堂堂大明,連這些錢都負擔不起麼?”
朱由檢笑了一下,這個問題自己還是瞭解過的。
李之藻分明是想用嘉靖時《優免則例》來搪塞自己,他盯著李之藻的眼睛:
“李愛卿,你怎麼不說萬曆十四年的《優免則例》是直接優免田額,一品京官優免田一千畝,這還少麼?”
“陛下明鑑,這說是優免田一千畝,並非是說這一千畝地不要交納正賦,只是說這一千畝地對應的徭役稅可以免除。而一畝地的徭役稅只有三升,所謂一千畝,其實也就是免除徭役稅三十石而已。”李之藻從容不迫道。
朱由檢見李之藻還要強辯,有些忍不住了,提高語調:
“那萬曆三十八年的《優免新例》又怎麼說?直接把優免數額提高了十倍!”
李之藻卻還是不肯認錯,繼續辯解:
“陛下,這《優免新例》在《大明會典》和《神宗實錄》裡都無記載,若真是推行天下,如此重大變革,又豈會不載於實錄和會典之中?這新例當是只試行於南直隸常熟、松江等地。
“況且即便按此《新例》,所免除的也不過是田畝對應徭役稅,一品官所免份額也不過三百石。便是直接把這三百石換算三百兩銀子。作為官俸發給一品官,又怎能算多?”
朱由檢嘆了一口氣,果然是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
李之藻這樣的人物也不能免俗,自己是官員,便想方設法為官員優免特權辯護。
要是真按他說的,倒也不算錯。三百兩銀子,即便按照一兩銀子等於五百塊錢來計算。
一品高官一年增加十五萬的收入,以後世的標準來看也不算啥。
企業高管年入千萬都稀鬆平常,更何況一個國家最高階別的官員。
問題是不能這麼死板來算啊。
朱由檢板起面孔:
“李愛卿,你真以為朕傻麼?這規定上說的是優免徭役稅,但實際呢?多半就是一千畝或一萬畝田地對應的正賦也都被免除了。甚至在此數額之外的田地,也全都免除了!你敢說沒有?”
李之藻一愣,正要說話。
朱由檢不等他說出口,便搶著繼續道:
“你以為朕什麼都不知道?
“嘉靖末年浙江巡按龐尚鵬便在奏疏中說‘切惟民間大患,莫甚於賦役之不均!賦役不均、實由於優免之太濫’。
“龐尚鵬也是高官,尚且承認我大明對官紳優免太濫,你為何還要強詞奪理?”
龐尚鵬的話是他從後世學者聲討明朝官紳優免特權之惡的論述中看來的。
凡是他穿越以前看過的材料,需要時都能在他腦海中特別清晰地浮現出來。
這似乎是他穿越後具備的一個金手指。
他不失時機地加以利用,否則真說不過這些學富五車的明代官員。
朱由檢心想這回李之藻該沒話說了。
果然李之藻呆了半晌,似乎被朱由檢的話鎮住了。
朱由檢正自得意。
李之藻卻又開口道:
“陛下,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