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土地兼併?(二):藩王莊田(第1/2頁)
章節報錯
“哦,這是為何?”朱由檢有些好奇。
“臣不過用簡單的算術就覺得不可信。
“四百萬畝土地都需要佃農耕種。
“臣就假定一個佃農平均可耕種十畝土地,那也需要四十萬個佃農。
“每個佃農還有老幼家屬,按一比三的數字,算上家屬,一共有一百二十萬人。”
“若是如此一個藩王直接需要打交道的佃戶人口便有一百二十萬人,這在歐羅巴也可以相當於一個小國了。”
“管理這一百二十萬人,向這一百二十萬人收租,需要的力量不下於一支軍隊
“若是如此,大明的藩王應該是很強大的勢力,讓人不敢輕易得罪。
“可是以臣在大明的見聞,藩王在地方上沒有實權。朝廷上也往往只見到各種攻擊藩王的官員,很少見到替藩王說話的官員。
“所以臣確實不相信陛下說哪個藩王真的擁有四百萬畝土地,或兩百萬畝土地。”
羅雅谷慢條斯理地說了一長段。
朱由檢不得不承認他說的很有道理,他把視線看向李之藻,示意他發表一下意見。
李之藻苦笑了一下,說道:
“旁觀者清,羅雅谷說的確實不錯。不瞞陛下,涉及到藩王宗室,臣若在外廷朝堂之上,也決計不敢為他們辯解,否則臣也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被扣上一個藩王收買的黨羽罪名,那時被群官攻擊,萬夫所指,無疾而終。”
“不過在陛下面前,臣倒也可以說幾句實話。我朝成祖便是以藩王奪得天下,不過也正因為此,成祖之後對藩王管制約束之嚴,在歷朝歷代裡也可算得上厲害。唯恐哪一個藩王勢力太大,重演靖難之役。
“藩王就藩之後,基本形同軟禁。藩王不奉朝廷命令,不能出所在之城一步。否則就可能被關入鳳陽高牆,當一輩子囚徒。”
“正德時寧王作亂之後,文臣對藩王管制約束更嚴厲,藩王哪怕上疏之中稍有出格言辭,都會招來文臣的嚴厲彈劾訓斥。”
“也正因為此,朝廷豈會真的容許藩王擁有這麼鉅額的土地?”
“所謂賜地四百萬畝、兩百萬畝那只是一個名目好聽罷了!”
“名目好聽?”朱由檢反問道。
“不錯,實際情形說出來不值一哂。所謂四百萬畝,不過是表示藩王能從這些田畝對應的地方,領取四萬兩銀子,兩百萬畝不過就是兩萬兩銀子。”
李之藻說到這裡,看了一眼汪汝淳,說道:
“孟樸是徽商,應該知道,這些銀子在大明商人眼裡,也並不算如何了得。”
汪汝淳點頭稱是,他們商人出去做生意,一次攜帶的本錢可能都不止這個數。
李之藻繼續說道:
“耕種這些土地的佃農便是事實上的田主。對這些土地的管理,也完全由地方官員負責。藩王便是想派人插手,也會被趕回去。”
“也正因為此,便如福王,他那每年二萬兩銀子有時候都收不滿,派人到地方上查核爭執,卻被官員彈劾圍攻。”
“不但是藩王的莊田如此,便是原先所謂的皇莊,其實也是如此。嘉靖改革後,所有皇莊都已改叫官地。當今實質上並無所謂皇莊之名目。官地之佃農就是實際之地主。地租也是官員負責收取,太監不能插手。田租數額也遠小於民間田租,一般僅相當於甚至小於賦稅。就以原先對應皇莊的官地而言,宮廷能由此獲得的收入每年也不過就是五萬兩銀子左右。”
“這陛下應該也清楚。”
朱由檢點頭稱是,隨即又問:“那蜀王的情況是怎麼回事?”
李之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