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方以智,鄧玉函和羅雅谷(第2/3頁)
章節報錯
又皺眉問道:“剛才徐先生不是說翰林院庶吉士金聲也在麼?”
對這個問題,徐光啟也不知道原因,把詢問的目光投向方以智。
他知道方以智和金聲交往密切,來觀星臺之前,應該就和金聲在一起。
方以智連忙恭謹答道:
“稟告陛下,正希先生臨時被一個和尚叫去,看新制的戰車去了。”
朱由檢知道正希是金聲的字。那和尚想必就是喜談軍事的申甫。
他點點頭,就不再繼續問了。
最後徐光啟指著兩個西洋人。
介紹說那個五十多歲的叫鄧玉函,三十多歲的是羅雅谷。
兩人也都通曉中文。主動對崇禎皇帝做了一番自我介紹。
鄧玉函出生在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羅雅谷則是意大里亞人。
兩人都是耶穌會教士,精通多方面的學問,也都是羅馬山貓學院的院士,對數學歷算都有相當深的造詣。
在西曆1619年一起隨金尼閣一起抵達大明。
來大明之後,鄧玉函已著有《泰西人身說概》、和王徵合譯《遠西奇器圖說錄最》。
羅雅谷正打算翻譯《測量全義》、《五緯歷指》等書。
鄧玉函簡短介紹完畢後,很恭敬地把手上拿的一個單筒望遠鏡呈給皇帝。
表示這這個遠鏡就是自己不遠萬里從歐羅巴帶來的。
當時他還是特地托米蘭的紅衣主教雷德里克搜尋得來。
鄧玉函特別強調遠鏡在泰西都是創制未久之物,在歐羅巴都可算得上珍貴。
朱由檢知道鄧玉函說的是實話。
望遠鏡是在1609年發明,距離現在也就二十年都不到。
以當時的交通手段,歐洲剛發明不滿二十年的儀器,就能傳入中國,已經算得上很快了。
更何況鄧玉函等人出發離開歐洲是在1618年,那距離望遠鏡問世才九年時間。
朱由檢接過來,仔細看了一下,只見這個望遠鏡一端是個凹透鏡,另一端是凸透鏡,屬於伽利略式望遠鏡,比起後出的由兩個凸透鏡組成的開普勒式望遠鏡,還是落後一些。
他放在眼睛上,對著殿外看了一下。
放大倍數大概有二十多倍。
足以讓遠處城樓如同近在眼前。
在當時確實也可算神奇了。
他拿了下來,看見鄧玉函望向他的殷切眼神。
知道他一定希望自己看了望遠鏡之後,表現出震驚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