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簡見黃道周的疑惑表情,面孔一板,說道:

“黃先生可以不接受此任命,朕可以換人。不過若接受了任命,卻必須嚴守規矩,恪盡職守。你答應麼?”

黃道周沉吟片刻,心想朝廷既已決定這酒稅徵收,那無論自己同意與否,總歸要執行的。

自己接受任命,反而可以減少營私舞弊,避免商民因此遭受更多損失。

終於一咬牙,躬身道:

“臣領命。”

朱由簡滿意地點點頭。

他知道黃道周雖然迂腐僵化,但品行卻也是公認的剛正不阿,清廉至極。

在後世一些人想象中。

反對徵稅的官員,必定是所謂依附於江南腐敗的利益集團云云。

這是一種幼稚化簡單化的思維。

為地方和自己相關利益反對徵稅的官員,當然很多。

但也確實有不少官員就是出於為民請命,約束君權的儒家理念。

劉宗周、黃道周就是這樣的典型。

劉宗周明亡後是絕食而死。

黃道周是堅持抗清而死。

說這樣的人行為動機是為了依附腐敗的利益集團,撈取好處,總是說不過去的。

實際上明末的問題,恰恰是缺少純粹自私的利益集團。

如果官員足夠自私,他們不會反對加大朝廷權力,包括多徵稅。

擴大朝廷權力的過程,只會給官員撈取油水提供更多的機會。

而且若是真存在足夠自私而且強大的利益集團,那勢必要設法牢牢掌控一支有強大戰力的軍隊,鎮壓異己。

必然會設法維護軍隊的利益。

但問題是恰恰沒有這種集團。

或者說雖然有各種利益集團,但沒有哪一個利益集團能一家獨大,徹底掌控朝政。

朝廷裡什麼階層的利益代表都有,唯獨缺乏代表軍隊利益的集團。

朝廷被各種來自民間的力量來回拉扯,來回擺動,誰都不能說了算。

任何一方想要壟斷權力,都會被其他集團約束牽掣。

結果就是什麼事情都很難幹成。

這才導致了明末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