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顯得太子不仁義,自己親兄弟也動手。

不答應,太子甘願秦王上位嗎?

這就是黨羽的可怕和強大,有些事情不是你做不做主,而是大家願不願意,而且再說一點,太子就當真不願意嗎?

可是胡庸的話一說完,立刻便有人站出來了。

“臣不同意。”

“陛下,如今四大災區,也只有江中郡還算可以,其餘三大災區,都需大量人手物資解決,臣認為,應當分三批人前去救援,這樣一來,其一可定民心,其二也可看看諸位王爺的手段如何,其三也算是提前知曉問題所在。”

“如若單方面去救援隴西郡,先不說其他,百姓如何看待?”

“再者,隴西郡想要重建,至少半年時間需要,如果這半年之後,解決掉了還好說,大軍前往東林郡,發現東林郡有諸多問題,該怎麼辦?”

“拖延一分一秒,都對我大夏王朝而言不利。”

“故而,請陛下三思而行。”

此時此刻,顧冷的聲音響起,他是刑部左侍郎,不過在這個時候,為秦王說話,自然代表著一些不同的訊號。

世人都知道,秦王與顧家關係不錯,而今顧家出了一個麒麟子,自然而然顧家人說的話,要比尋常重一些。

說句不好聽的話,如果說之前的顧家,可以左右太子之位,而今的顧家已經不是左右那麼簡單了,直接欽點都沒大問題。

只要顧錦年到永盛大帝面前說一句話都行。

我覺得太子不行,秦王殿下還可以。

那基本上秦王殿下就能上位了。

只不過所有人也清楚的明白,顧家不會這麼做,畢竟到了這個體量,太子也好,秦王也罷,都不會找顧家麻煩,就算他們任何一人登基了,顧家永遠是顧家。

以後的皇帝難道就不需要靠顧家嗎?

可若是參與進來了,萬一萬一萬一,太子就是能登基怎麼辦?那這個仇大不大?

別說皇帝寬宏大度,換做是誰都大度不了啊。

所以不參與是最好的,當然聲援兩句合情合理,比如說顧冷現在就是這樣,他並非是聲援秦王,而是緩解秦王的壓力,但同樣也沒有去得罪太子。

這種做法才是最好的。

面對顧冷開口,楊開的聲音不由響起。

“顧侍郎,老夫不認可,倘若兵分三路,雖然可同時營救,但這過程有多慢?”

“如今五大綠洲還需要百姓遷徙,王朝內有諸多事情,把絕大部分力量分成三批人,至少需要兩至三年才能徹底解決三郡之難。”

“如若集中力量解決隴西郡,再將東林郡和南越郡的事情慢慢解決,實在不行讓他們遷徙,這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楊開出聲,他這話也是支援太子,一來他的確是太子之人,二來他認可胡庸的計劃。

倒不完全是因為這種爭鬥。

“陛下,臣也同意胡大人之言。”

“臣,也同意。”

下一刻,戶部尚書和工部尚書也跟著同意,戶部尚書同意很正常,集中力量去解決,對戶部的財政來說也稍稍有些緩和。

而工部尚書答應的原因就讓不少人驚訝,畢竟工部與太子關係一般般吧。

眼下這件事情,不說站隊,但也大差不差,這樣做有些不太好。

不過,這段時間他們也發現了,工部尚書和禮部尚書兩個人時不時就聚集在一起,也不知道做什麼,很有可能工部尚書已經被太子詔安了。

“臣,不認可。”

刑部尚書搖了搖頭,還是出來拒絕。

“臣等也不認可。”

一些儒臣也跟著上前,伴隨著一些武將一起出聲。

場面一度很尷尬。

龍椅上,永盛大帝聽著眾人爭議,有些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