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半聖鎮妖,洪災愈烈(第2/14頁)
章節報錯
大夏王朝只有十三艘龍舟,關鍵時刻這十三艘龍舟,可調遣二十六萬鐵騎征戰,橫推一切。
是國之重器。
打造一艘龍舟是天文數字,而且龍舟執行則需要極為珍貴的靈晶,這東西不是貨幣,而是稀有礦物,只能在地下挖掘,極其難得。
說難聽點,這玩意用一次少一次。
所以動用龍舟賑災,成本太大,也擔心有人損壞龍舟。
戶部尚書這番言論,倒也沒錯。
只是聽起來令人不舒服。
“何尚書,若按照您的意思,是否是說錢比人貴?”
“動用龍舟,消耗巨大,我能理解,可江寧郡百姓難道就不管不顧嗎?”
新的聲音響起。
是一位儒臣。
大夏王朝有三種官員,一種是文官,就是六部等等,一種是御史,專門舉薦,還有一種就是儒臣。
儒臣沒有任何權力,但他們可以上達天聽,那個大臣說的話不行,他們就可以說出自己的意見。
那個大臣有問題,他們也可以說出自己的意見。
甚至皇帝有問題,他們也可以直言不諱。
但必須要大臣或者皇帝做了某件事情,他們才可以說,私生活上面就輪不到儒臣來管。
而是御史彈劾。
相當於是分化了御史的權力,主要原因還是御史有時候也怕得罪人。
直言不諱的御史不是沒有,可往往下場很慘,畢竟你天天彈劾這個彈劾那個,有一天你彈劾到皇帝了,那你基本上可以回家了。
你一回來,其他人會不會選擇報復你呢?答案顯而易見。
儒臣就不一樣,他們是讀書人,桃李滿天下,有時候即便是說錯話,或者是把人得罪死了,罷官回家繼續教書不就得了。
敢動這幫人?文人清流一脈不把你祖宗十八代懟一遍算伱贏。
聽著儒臣所言。
何言面不改色道。
“百姓自然重要。”
“但吏部尚書所言,不切實際。”
何言開口,依舊堅定自己的想法。
為啥?
因為他是戶部尚書啊,國庫在他手中,有多少銀子他心裡清楚,什麼錢該花什麼錢不該花,他心裡也清楚。
賑災救民是大事,這沒話可說,之前撥款一分沒少。
可現在要用十倍以上的代價去賑災,國庫吃的消嗎?
往後遇到事,沒有銀子咋辦?
到時候來一句,國庫怎麼沒銀子啊?去哪裡了啊?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
反正他不同意。
“好了。”
此時,永盛大帝開口,他制止事態爭吵下去。
身為帝王,他也明白戶部的難處。
但眼下的局勢很簡單,要麼自己開口定下主意,要麼只能想想辦法,找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解決方案。
“周愛卿有何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