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連忙從隨身的包裡拿出一疊裝訂好的A4紙,遞了過去。

這疊紙非常厚,為了不讓它散架了,楊逸還跑去買了專門的打孔機,然後用活頁的鐵線圈將它們串起來。

沒辦法,一集的鏡頭實在是太多了,即便是楊逸,也沒辦法全部畫出來。

他只能是畫出比較有指導意義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這厚厚的A4紙還要雙面列印,這才製作出了這樣一“本”分鏡圖集。

“小楊太用心了,畫了這麼多分鏡圖呀?其實不用......”

史建琴一開始還覺得楊逸畫分鏡圖這個想法有點過於教條主義了。

怎麼可能有人將整集的鏡頭全部畫出來?

導演即便是腦子裡提前對這部作品有了構思,那也只是比較粗糙的,很簡單的一些鏡頭、角度的想法,而且到了現場拍攝時候,也會因為臨時冒出新的念頭而不斷地改進自己之前的鏡頭要求。

甚至也有導演壓根就沒有想法,就多拍幾個鏡頭,到時候剪輯的時候再使用各種手法將其拼湊出很有故事性的影片來。

直接將全部鏡頭都用分鏡圖畫出來,楊逸可能就是犯了萌新導演過於理想化的通病。

也可能是太急於求成了,所以才想做到面面俱到。

史建琴就是想要勸說楊逸不要過於理想化,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去畫這麼多分鏡圖,後面拍攝的時候說不定還會覺得行不通,全盤推翻,從而白費功夫。

但她將活頁釦環的塑膠封面翻開,看了前面幾張分鏡圖的時候,勸說楊逸的話到嘴邊又停了下來。

前面幾張分鏡圖,就直接將電視劇開頭的那一段推兩位老人下山的劇情畫了出來。

第一張是遠景的登山,交代山的高。

第二張是全景的拍攝,交代張東昇與岳父岳母拍照前所處的空間關係,他們分別在哪裡。

第三張是張東昇舉起相機的中景,凸顯他表情的陰森。

第四張是張東昇換地方的全景拍攝,同樣是表達空間關係,顯示他逐漸移動到靠兩人比較近的地方。

第五張則是到了一個正面的中近景構圖,當然,很明顯,楊逸畫出了相機取景框的點點圈圈,顯示這是張東昇透過相機取景的第一視角畫面。

但這一張分鏡圖裡,紅色鉛筆畫出的淡淡的紅影,讓史建琴這個“旁觀者”都看得心驚膽戰!

因為她很清楚,在這個畫面出現後的不久,她所扮演的岳母就要被張東昇推落山崖!

“紅色代表著危險!”

史建琴此時早就把之前想說的話忘得一乾二淨,而且抬起頭來看向楊逸的眼神裡,就只剩下了滿滿的讚許。

“楊逸還是有把老師你們以前上課拉片講的內容牢記在心啊!不過這裡我跟他討論過,我覺得這個鏡頭用得好,但紅光感覺有點太刻意了。相機拍照,取景框沒這樣紅的光,你這裡紅起來,就脫離了事實。而且懂電影的人,一看就知道要出事!暗示得太明顯,我覺得不好。”

葉富明站起來,指著這一頁的分鏡圖跟史建琴說道。

“有這樣紅光,有的相機只要開啟對角輔助燈,是會有紅光閃出,只是沒這麼明顯。不過我這個鏡頭的構思就是為了暗示,在潛移默化地營造出懸疑的氣氛,所以就是要讓觀眾看懂啊!”

楊逸據理力爭,他堅持,是因為他看過原片,很喜歡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