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宋什麼都不懂,也明白自己不能留下,留下來會給這些嬸嬸添麻煩。

女人們手頭有太多的事要做,脫不開身去縣城,只能再三叮囑隔三差五趕牛車去縣城的鄰村人多照看宋宋一二,湊的車錢有多出來的也都給了車伕。

抱著嬸嬸們給收拾好的小包袱,坐著褥子和被子包成的大包袱,宋宋坐著牛車一路顛簸到縣城。

鎮上的人總說縣城好,在宋宋看來縣城比小鎮大不了多少,頂多就是街道平整開闊一些,還有石頭和上河泥砌的城牆。

把牛車上帶的貨物交付給店家後,車伕終於得空送宋宋去慈幼局。

沒曾想,到了原來慈幼局所在的街道,卻只看到一座破敗的院落,剩下的半邊門上還貼著官府的封條,仔細瞧還能瞧見蜘蛛結的網。

車伕跟住在附近的人打聽慈幼局的事兒,得了個不耐煩的白眼。

“咱們縣城哪兒還有什麼慈幼局,不願意把孩子帶回去就隨意找個地兒把孩子放下,趕緊回吧,這天眼看著就快黑了,要知道這幾日縣城裡可不太平!”那婦人看到牛車上乖巧抱著小包袱的孩子只當是車伕要棄養的,對車伕沒什麼好臉色,也不願意惹麻煩上身,擺了擺手就退回院子裡關上了門。

車伕一聽,也想起近日在縣城裡聽到的傳聞,臉色一白,只對宋宋說道:“丫頭,縣城富戶多,善心人也多,你就在這兒尋生路吧,我得回去了。”

宋宋下了牛車,望著車輪從身邊經過,抿了抿唇,把懷裡的小包袱抱得更緊一些。

院子裡的婦人也聽到了外頭的動靜,過了好一會兒才開門,看見站在自家院牆外的小孩嘆了聲作孽,招了招手把小孩叫了過來。

“嬸嬸好。”宋宋一手摟著小包袱,一手拖裹著被褥的大包袱,慢慢的挪著步子,乖巧喊人。

婦人看這小孩穿的雖然舊,一身衣服的料子卻是細棉布,也洗得乾淨,小孩的臉也是白嫩乾淨的,不像是被家裡不受待見要棄養的小孩。

“你叫什麼名兒?是打哪兒來的?知道家在哪兒嗎?”

“我叫宋宋,是村裡慈幼局收容的的,慈幼局的婆婆去了很遠的地方,慈幼局辦不了了,嬸嬸們送我來新的慈幼局。”

婦人倒是沒想到村子裡也能有慈幼局,她們縣城裡的慈幼局就在她家旁邊,慈幼局裡的孩子過的是什麼日子她也都知道,並不是什麼好地方,但對於那些無處可去的孤兒來講卻是一個足夠遮風擋雨的家。

要是縣城這陣子沒出事,婦人也能放心把宋宋送到慈幼局,左右不會餓著。

可正巧慈幼局也出了事,把這樣乖巧的小孩送到那發生過命案的地方,婦人實在做不出這樣的事情。

“你先跟嬸嬸進家裡來,這兩日先在嬸嬸這兒住著,明日嬸嬸出去問問有沒有人家想收養女孩兒,宋宋這樣可愛,那些人家見了一定喜歡。”

宋宋只是笑笑,軟軟的說了聲“謝謝嬸嬸。”

村子裡的那些嬸嬸也都很喜歡她,但是沒有人能做出收養她的決定。

因為她不是她們的親生孩子,甚至不是村裡人的孩子。

哪怕她們再憐惜她,也不能違逆一家之主的意思——在家裡,她們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只能沉默著洗衣做飯、勞累一生。

宋宋感覺這樣不對,可所有的嬸嬸都說,自古以來,女人的地位就是這樣的。

在更早一些的時候,如果家裡生下了超過兩個的女兒,剛出生的女嬰就會被溺死或者直接扔掉。

後來才好一些,但是隻是明面上沒有人這樣做了,背地裡是如何,官府的人又不能時時刻刻的盯著每家每戶的動靜,只要瞞下去,還不是該如何就如何。

嬸嬸們當宋宋什麼都不懂,說起這些時也不怎麼避著宋宋。

她們也有預感,預感宋宋未來定會和她們不同,但此時此刻她們只祝願這個她們一同養大的小姑娘能平平安安的長大。

婦人在自己已經出嫁的女兒的房間把宋宋安置下來,拉著宋宋進了灶房。

宋宋坐在灶膛前往裡添柴,婦人把菜炒好放入煮著飯的大鍋裡保溫,有牽著宋宋去了院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