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按司”掌握著數村之地,自己修築有小型的石堡,儼然就是地方小領主的模樣。

這樣混沌不明的狀態延續了六七百年,按司們也互相攻伐了六七百年。一直到元朝至正年間,出現了一位名叫察度的人,被推舉為浦添按司,隨後成為中山國王。此後琉球才算有了確切的信史,

“為什麼它要叫中山王國?”

“這個其實是有緣故的。”趙彥昊說道,“因為當時的沖繩本島已經分成了三個國家。一個是位於沖繩島北部的山北王國,位於南部的山南王國和佔據了中南部的中山王國。”

1372年,朱元璋派遣楊載的使臣團來到琉球,要求當時的統治者中山王察度入貢。察度當即派遣自己的兄弟為使節進貢大明。

毫無疑問,在東亞地區,華夏政權的“冊封”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這不但意味著政治上的承認,還有巨大的經濟利益。所以山南和山北兩個王國得知之後,也相繼派使節“入貢”。

三山爭相入貢,聲稱自己是琉球鎮痛。彼此之間爭鬥不休,這就是琉球歷史上的“三山時代”。到了1406年,山南國的一個地方按司巴志起兵,推翻了中山國的武寧王,隨後向朱棣請封為中山王。在隨後的十多年裡,又先後消滅了山北國和山南國。宣德五年,明宣宗正式賜姓“尚”。琉球的第一尚氏王朝站上了歷史的舞臺。

尚巴志在位的時候,不但統一了三山,還將都城從浦添遷到了首裡,整修了那霸港。成為了中國、日本、朝鮮和南洋貿易的樞紐。為琉球王國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琉球土地貧瘠,人口也很少,主要以貿易立國。積攢了大量的財富。號稱“萬國津樑”。然而第一尚氏王朝並沒有持續太久,很快便被大臣金丸篡位。

在中國的傳統朝貢外藩體系中,篡位謀逆都是重罪。輕則停止朝貢,重則武力討伐。所以金丸雖然篡位成功,也只能冒充前任國王尚德之子,改名尚圓。開創了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雖然“得位不正”,但是幾任國王都很有能力,尤其是尚真王在位的時候,開創了琉球王國的黃金時代。1522年,尚真王出兵與那國島,平定了“鬼虎之亂”,至此形成了北起喜界島,南至八重山島的琉球王國降雨,稱之為“三省三十六島”。這也是琉球國力最為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時期。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歐洲國家的航海船隻的到來和中國海商的崛起,琉球的貿易中介地位日漸低落,到1570年,琉球已經停止派遣官方的南洋貿易船隊。而這個時候,多年來積攢下來的財富也開始被日本的戰國大名所覬覦。終於在1609年,薩摩出兵琉球,將其征服。

“現在的琉球表面上是個獨立的國家嚮明朝正常朝貢,但是實際上已經淪為薩摩藩的附庸二十多年了”

1609年,薩摩藩佔領琉球后,考慮到一旦正式吞併,大明和琉球之間的貿易就會徹底斷絕,這樣,琉球的財源就會大受影響,薩摩也撈不到太多的好處了。

在這樣的考量之下,薩摩藩並沒有直接吞併琉球,而是將其收為附庸。薩摩藩雖然沒有在琉球駐軍,但是卻在琉球設定了在番奉行監視琉球朝廷。此外還逼迫琉球國王尚寧王簽訂《掟十五條》,處死了反薩親明的三司官(丞相)鄭迵,並且規定此後的三司官必須由親薩人士擔任。

薩摩藩位處九州南部,常年遭受颱風災害,實際上一年只能生產三十五萬石糧食,而慶長內檢定下薩摩藩的石高是七十三萬石。薩摩藩的實際目的是透過琉球以朝貢的名義壟斷琉球對華貿易,盤剝琉球百姓,藉此來彌補薩摩藩石高和實際糧食產出的巨大差異。

對於薩摩藩的私下對明貿易,德川幕府也算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這是西南外樣強藩,也不能逼迫過甚。好在琉球並沒有基督教傳播,幕府大致還是放心的。

企劃院代表鄔德點點頭,心想這位醬油元老還算下了點功夫,就是一邊說話一邊點頭這一日式作風令他感到有些不適。於是他提問道:“你覺得與琉球取得聯絡的話,最終的目的應當是什麼?”

趙彥昊當即將前幾日對何影說的話又複述了一遍。

“……還有一點是可以藉此試探薩摩藩的口風,因為我想琉球也不可能直接答應與我們進行貿易。島原之亂爆發在1638年年初,而在島原之亂中島津家的態度十分曖昧,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可以藉機拉攏一下。”

以島原之亂插手日本,這是元老院的共識之一。趙彥昊以此為藉口,果然贏得了不少元老的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