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萬歲!”

山呼萬歲之聲傳遍了整個那霸海港的上空,趙彥昊看到時不時有琉球的官員一面孔又震驚又惶恐的表情,偷偷回頭張望。

“虎狼之師……”馬加美不由得感嘆了一聲。

浩浩蕩蕩的隊伍沿著街道向前,途徑下天妃宮、方沼池,跨過長虹堤,經過崇元寺向南,便是通往首裡城的大道。大道由海中的石頭打樁鋪砌而成,十分整齊,甚至縫隙小得連野草也不能生長。道路兩側,整齊的種植著如虯如龍紅皮鬆。樹下戴紅頭巾的琉球差役手持儀仗,夾道而立,一直排到大道盡頭的首裡城。

通往首裡的道路並不平坦,途中翻過幾個小山丘,便可以看到道路中央豎立著一座高大的中國風牌坊,上書“中山”兩個大字。過了牌坊,道路兩側整齊地堆砌著三四尺高的低矮的礪石短牆。短牆上坐著琉球全國各地的專程趕來看熱鬧的成千上百的女子,用頭巾裹著頭,卻露著臉,嘰嘰喳喳的小聲議論著這些從從未聽說過的“澳洲”來的“宋國人”。

一行人又向前行進了不到半里路,趙彥昊便看到另一處更為高大的牌坊,紅瓦白泥、兩側屋頂突出的中式牌坊上,整齊的寫著“守禮之邦”四個大字——這便是日後登上兩千元日元紙幣的“守禮門”了--不過作為歷史遺蹟的守禮門和其他趙彥昊在冊封中所見的各種建築物,在另一個時空的沖繩戰役中都化為了灰燼,和守軍一起“玉碎”了。趙彥昊後來去沖繩見到的,全是五十年代之後陸續重建起來的。

趙彥昊坐在轎中,看著這些即熟悉又陌生的建築物,唏噓不已。

守禮門下,是俯身於此多時的尚豐王與其他琉球官員。已經盛裝等候了。

傳統的冊封禮儀,琉球王受冊封的時候,應著大明所賜的冠服,按照大明的外藩規格,琉球王和李朝國王都是郡王格,李朝國王可著親王冠服。但是琉球王就沒有這個優待了,只能著郡王冠服。然而這次來冊封者是“大宋”,元老院並沒有賜予“冠服”。為此昨晚三法司專門派人過來緊急溝通,然後便決定尚豐穿本國的冠服接受冊封。

琉球的差役暫時將龍亭、彩亭和趙彥昊所乘坐的涼轎一停,趙彥昊從涼轎上走下,在龍亭一邊站好,然後拉了拉了一下上衣的下襬,清了清嗓子,對尚豐王一行中氣十足地說道:“免禮!”

“謝使者。”尚豐和一行王公大臣連忙起身。

“排班,”一旁的蔡堅連忙喊了一聲,之前和趙彥昊一起來的琉球三司官,以及所率的一行官員,尚豐王所率的一行官員,都連忙各就各位,按照官階排好隊伍,一併行五拜三叩之接詔禮。

行禮完畢,琉球君臣在前帶路,趙彥昊重新上轎。趙彥昊見前方有幾道岔路,便稍微一問鄭玶,“這都是通往哪裡?”

鄭玶連忙解釋說,這守禮門西北是天界寺,清淨破敗,也沒什麼看之處,道路向西南則是直通琉球的王陵。

至此道路兩側的石牆已經有八九尺之高,一行沿著道路盤旋而上,往前走了不到半里,趙彥昊看路西有一處矮小的石灰石堆砌而成、上面還開有小門的建築,便好奇的問道:“那是什麼?”

“報告首長,這是圓比屋武御嶽石門。”

“這是御嶽?”趙彥昊很是好奇。琉球本土宗教信仰與日本相同,都是基於“萬物有靈”的原始神道教信仰。相信神到處存在而又無影無形。御嶽則是琉球神話中神所存在的地方,可以是森林、泉水和山川等,形態很是不同。御嶽中心放置石堆或者石碑,代表天神降臨於此。

“首長說的對,這的確是琉球國王用於祈求出行平安的場所。”

“哦,”趙彥昊心想你這連個鳥居也沒有,忒簡陋了點。

說話間,隊伍便朝東一拐,一道周長三四里說高不高的石灰石堆砌而成的小城牆出現在趙彥昊的眼前。石牆正中,開著一道小門,便是外城郭的第一道門“歡會門”了,門上是木製望樓,歡會門兩側,還擺著每道石門兩側都會有的兩隻很小的獅子雕像,據說鄭玶說這有辟邪之效。獅子造型的雕像在日本極罕見,是受中國文化影響的結果,頗具琉球特色。

穿過歡會門,向前不遠,則是一處日式的石門,城樓正中,高懸著極具琉球特色的匾額,上書“瑞泉”二字。瑞泉門前右側,遠遠可見鬱鬱蔥蔥的小樹林之間有一眼古井,甘冽的清水從石雕的螭頭(龍樋)口中涓涓流出,這就是每日供給給琉球國王和“天朝使者”飲用的“瑞泉”了。

拾級而上,不遠處便是第三道城門——漏刻門。進了城門,正前方是一座小鐘樓。鄭玶解釋說,這漏刻門樓上有明國傳來的漏刻,用水計時。負責的官員透過漏刻得知時間後,敲響鐘樓內的“萬國津樑之鐘”報時。

“估計鍾博士對這玩意感興趣,”趙彥昊點點頭,“好久沒去天文臺,也不知道科技部把鐘錶擴大生產了沒有。要是搞出來的話,那得想辦法抓緊時間,忽悠尚豐他們每人買個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