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出發(第2/2頁)
章節報錯
高雄和臨高一樣,有明顯的雨旱季,五月到九月是雨季,全年降水的九成都發生在這個階段。冬季則是高雄的旱季,平均每月只有三天有降雨,也極少有大雨。魏八尺選擇在十月登陸,他就有一整個冬季來修建他的高雄市。而他們選擇在十二月登陸,三個月時間也足以讓他們修築好屯墾的居民點,做好農田整備工作了。
一定要搶在雨季到來之前完整基本的生產生活設施修建,這樣才能比較安全從容的度過雨季,將死亡率降低到最少。持續不斷的滂沱大雨意味著什麼,對在臨高已經生活了三年的元老們來說並不陌生。
“高雄的好處是和臨高一樣,氣候溫暖,最冷的一月平均氣溫也不過二十度。好歹省下了棉衣。”關山躍說,“真難辦的是在山東的難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不知道指揮部怎麼解決他們的過冬問題。”
進入十一月,農墾臺灣旅團的終於進入了登陸的實操作階段。十一月初,關山躍申請了很久農墾兵團的武器終於發了下來。
基幹民兵每人配發了一支叢林款米尼步槍,其實就是槍身縮短了,更便於在叢林草莽中操作。經過關山躍的爭取,還申請到了十套明軍鎧甲――這是準備給哨兵使用的。站崗放哨的時候,這種鎧甲可以有效的地域土著的弓箭設計。
他原本要得騎兵胸甲和鋼盔,這些東西都有,但是顯而易見是不可能給他“試驗”的。拿到這十套鎧甲也算是勉為其難了。
至於“大眾裝備”,則是標準帽、砍刀和藤條防護帽。這些裝備企劃院倒是非常大方,每個男女壯丁都分到了一套。
企劃院還是配發了二十支1630款的左輪手槍,作為農墾聯隊幹部和技術人員的隨身護衛武器。這槍關、李二人都看不上眼,但是有總比沒的強。
最後是“重武器”,用來作為屯墾點防禦之用的。兩門鑄鐵的12磅山地榴彈炮。配有輪式炮架和可360度旋轉的固定炮座。這樣既能在炮位上固定開火,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靠人力拖曳出去執行討伐任務。
別看裝備不怎麼起眼,但是這樣一來,臺灣土著的武器,基本對農墾兵團喪失了威脅。
轉眼之間,計劃出發的時間就到了。已經齊裝滿員的臺灣農墾旅團經過短暫動員之後開往海口集結登船。
關山躍和李東田也換上了制服,配戴上了農墾部隊的標誌和軍銜,率領隊伍出發。看著著裝整齊移民們在軍歌聲齊步前進,各中隊在路上有序開進,牛車運載著行李,看上去甚是威武雄壯。關山躍不由感慨萬千:這是自己在穿越後第一次離開海南,目的地還是一片在舊時空也從未到過的土地。新的征程,即將開始!
運載農墾旅團的船隊由六艘船組成,其中最大的一艘是新完工不久的h800,另五條是福船和沙船。滿載人員和各種建材、物資。從火炮火藥火槍,到刀矛弓弩箭失,再到犁鐮鏟鋸鍬,再到鍋碗炊具針頭線腦,再到各種雞鴨羊牛的種畜,再到木工機床鐵工機床風車零件,再到稻麥棉蔗各類種子,最後還有一臺拆散的水力磨坊的全部零件。
按照計劃,旅團將在頭三個月內不依賴高雄港的補給。表面上是為了減少後勤補給的壓力。實際上是關山躍並不太相信聯勤的補給能力。他雖然不是什麼後勤專家,但是僅僅看到的相關方桉就知道發動機行動規模龐大,涉及地點和單位眾多,後勤補給壓力極大。出現補給混亂、補給不上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況。
與其到時候不斷拍電報求爺爺告奶奶,不如一次性把要用的東西儘量帶周全,也省得到時候到處扯皮。
臨高到香港的航程是三天,從香港到高雄的航程也是三天。由於部隊中很多人都是首次出海,暈船情況比較嚴重合用,因此船隊特意在香港多對停留了兩天,以充分休整。
關山躍藉此機會,參觀了香港的相關設施,一來是學習一下香港的建設經驗,畢竟高雄與之的定位有很多重合之處。二來,他這個東北人,在舊時空從來沒有去過嶺南,更沒有到過號稱東方之珠的香港,這個遺憾,只能在臨高位面彌補了。
然而,實際的情況卻讓關山躍有些失望,17世紀實際的地理情況,跟舊時空的香港不能說毫無關係,只能說關係不大。再加上元老院也是剛佔領這裡不到一年,各種設施都在建設中,香港現在整個就是一個大工地,各種煙塵飛揚,一點沒有舊時空的樣子。
根據企劃院討論的結果,香港不太適合工業和農業建設,目前的定位是貿易視窗、軍事基地和物流轉運中心。這裡到處矗立著聯勤機關下屬各部門的牌子,聖女灣裡泊滿了運輸物資人員的船隻。
關山躍心理清楚,香港由於其地理位置,在一段時間內,將會成為元老院投資的重點。不說要錢有錢,要物有物,起碼也是不會缺什麼。
看臨高啟明之海外揚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