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在路上(第2/2頁)
章節報錯
高山族,是關山躍從小受到的教育中對臺灣原住民的稱呼。實際上,高山族包括有平埔人、布農人、魯凱人、排灣人、卑南人、邵人、泰雅人、雅美人、鄒(曹)人、阿美人、賽夏人等十多個族群。
在臺南平原一帶活動的屬於平埔人――顧名思義,他們生活在平原上,而不是山區。儘管平埔人和山區的原住民部族都來自南島地區,但是他們並不獵頭。
雖然不獵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和他們更容易相處,之前海天號遇到的襲擊,即來自平埔人中的搭加里揚社。社名最早出自荷蘭人的文獻,「a」,按荷蘭語發音,更貼近塔卡雷揚。
他們的聚居地在舊時空高雄市中北部地方。社內總人數超過兩千人,能一次性動員的戰士超過五百人。在當時這是臺南平原上妥妥的大社。
塔加里揚社仗著人多勢眾,經常侵吞臨近村社的土地,周圍的新港社、麻豆社皆被其打敗過。這也導致其頭領自信心滿滿,對外衝突往往採用強勢的作風。
不過其強勢的作風也使得他們在臺南平原上四處豎敵,在舊時空,荷蘭人正是利用了他們的強橫,藉助藉由周邊村社的不斷申訴,於1634年以充當裁決人為名,出兵討伐搭加里揚社。
荷蘭人的第一次出兵七十人。在遭遇戰中,雖然取勝殺傷對方十幾個人,但顧慮到搭加里揚社規模,如果再深入,會遭到嚴重的報復,不得不撤兵。轉過年來,荷蘭人出動了五百人,外加新港社的五百人附屬部隊,總計一千人再次討伐搭加里揚社。這次的出兵規模,位居整個荷據時期的前幾名。然而,最終的成果,僅僅是燒燬了其居住點。大多數搭加里揚社人都活了下來,只是被迫遷徙到更遠的地方。
但是經此一戰之後,塔加里揚社實際喪失臺南平原上的統治地位,荷蘭人以微少的兵力和投入就實際控制了臺南平原。
現在元老院提前來到了臺南平原上,不但和荷蘭人一樣開闢的港口,還將觸角深入到了內陸。雖然偵察兵的報告顯示,在屯墾點周圍十多公里的範圍內並無任何本地土著的村寨或者農田。但是這般明目張膽的擴張,勢必會引來搭加里揚社的攻擊。
雖說在和海天號偵察隊的衝突中他們沒討到好,但是想憑一次衝突就能震懾他們是做不到的。他們這般大張旗鼓的行動,搭加里揚社肯定早有察覺。在行軍和建設的途中就會遭到他們的襲擊並非不可能。
為了安全起見,關山躍又專門找魏八尺,得到了國民軍黎苗山地連的一個排作為護送力量。
十二月五日,經過休息、轉運的第一波運輸隊從三塊厝啟程了。
從三塊厝出發尚有水路,但是此時正是冬季的枯水季,過載的船隻不能再航行。所以人員和牛都從船上下來徒步,只把物資留在船上。這樣繼續前行了幾公里,直到河道變淺到無法行船,才正式開始陸地行軍。
關山躍親自帶隊。馱運隊被放置在隊伍中心的位置,由牛夫們照看。牛沒有馬匹那麼容易受驚,但是一旦受驚起來也不好收拾。
派來的國民軍黎苗連的戰士分散在隊伍的前後左右進行警戒。因為經過多次的演習訓練,行軍一開始便很順利。
他們登陸的地點,大致就是後來高雄市的好市多超市所在位置。從這裡一路往西,地勢相當平坦,但是道路並不好走。正如李東田所說,不過是「羊腸小道」。
臺
南平原上雖然並非「熱帶雨林」,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叢林地貌,但是樹木草莽交替叢生,幾乎沒有可以下腳的地方。此時因為是冬季,氣溫較低,草木凋零了不少,才大大減少了行走的難度。
關山躍穿著全套的熱帶野戰服,戴著遮陽帽跋涉在道路上。他手裡拿著柺杖,除了腰間的手槍之外,又額外帶來了一支SKS步槍。
這條費了大力氣開闢出來的道路,路寬不到2米,路面用得是泥土和各種植物枝條填埋而成,完全說不上有多少承載力。道路雖然還沒有正式使用過,路面卻已經不同程度的出現毀損狀況,要不是十二月的高雄幾乎不下雨,一場大雨就會把道路沖毀。
原本還想用牛車來運送物資,現在看來,這樣的路面上是無法使用車輛的,還是馱載現實一些。不僅如此,還得趕在明年四月之前將道路重新整修一遍。對於如何修路,全旅團上下都是一竅不通,還得仰仗魏八尺的援手。
地方還沒到,要做得事情已經接踵而來,我們這屯墾事業,還真是任重道遠。關山躍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