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節 生養之親(第2/2頁)
章節報錯
借這個機會,趙彥昊倒是好好的瞧了瞧鄭玶家的構造。鄭家如同多數琉球居民家一般,坐北朝南,最外面是一圈一米多高的石頭牆,牆外立了塊石敢當;一進門便是石制照壁,不過卻很是樸素,沒有任何的裝飾——除了風水學的“擋煞”元素外,更多的是為了阻擋夏季的強颱風。
進門左手側是儲存糧食的高倉,以及作為生活用水水源的水井。右手邊則是給客人居住使用的紅色塗漆的屋簷的房屋,與鄭家人的住宅“母屋”相連。
鄭子孝父子在前帶路,趙彥昊和其他幾個琉球官員們踏入中庭。庭院面積不大,卻種著幾棵鬱鬱蔥蔥的橘樹、桄榔,樹下則栽種著扶桑花、紫葛、牡丹以及蘭花,幾塊石頭擺成假山的樣子,別有風情。
“趙大人請,”鄭子孝示意,趙彥昊便脫鞋進了母屋最右側作為客間使用的一番座。接著在鄭子孝的堅持下席地坐了最中間的位置。
房間不過六張榻榻米大小,一下子擁進好幾個大人物,頓時使得原本就不寬敞的房間顯得愈發的擁擠。不過因為整個建築沒有外牆的緣故,採光很不錯,陽光將整個房間照的一清二楚。
“諸位大人不遠遐路,位臨陋宅。在下不勝榮幸,粗茶澹飯,還請諸位見諒。”
“鄭正議不必客氣。”
見狀,鄭子孝的夫人和兒媳便先行告退,和下人們一起到廚房做飯去了。
“鄭大人父子團欒,真是可喜可賀。”毛泰運笑道。
“在下豈敢,這還是託大宋元老院與首里加那志,以及各位大人的福分。”
“聽鄭玶說,鄭正議喜好讀書,多藏善本?”趙彥昊問道。
“豈敢豈敢。”
“父親,一點薄禮,還望笑納。”鄭玶連忙向門口比劃了一下,在外等候著的差役便將一箱書抬了進來。
鄭子孝隨手撿起一本一看,居然是《孟子》的宋人正義本,不由得大吃一驚:琉球雖號守禮之邦,但是真的想要買到儒學的書籍,恐怕比鯨糞還難得一見。
再抽出幾本一看,也都是經義考究。至於圖文並茂、標註作者為展無涯的《鑽子》、《鑿子》,還有全是黑白插畫、人物勾畫的栩栩如生的《老夫子》之類的,鄭子孝就著實有點看不明白了,只是由衷讚歎:“上國學問之高深,在下才疏學淺,著實慚愧。”
“這道不必客氣,”趙彥昊笑道,“鄭玶怕是把所有攢下的工資,都換為書籍,獻與正議您啦。”
“多承大人謬讚,犬子恐怕實在是不敢當。”鄭子孝作揖笑道。
說話間,下人們便開始上菜了。每人一小碗新鮮的手打七星魚丸,還各有一碗類似於餛飩的小吃,趙彥昊舀了一勺嚐了嚐,吃在嘴裡,只覺得滑嫩清脆,淳香泌人。
鄭子孝得意一笑:“此乃是‘太平燕’,又名‘小長春’。乃是在下出使明國時,逗留祖籍福州府柔遠驛等風信時,無意中學來,傳與內人的。乃是用小麥粉與紅薯粉作成燕皮,又精選豬戈肉作餡兒,再用高湯煨成。”
鄭子孝又指著食盤中的有孔小餅道:“此乃光餅,雖然自古有之。不過這名稱卻是為紀念明國戚少保東征剿滅倭寇而來。”接著一臉不懷好意的看了一眼在座的平啟祥。
“雖說尚久公也曾統領過海賊眾,但終究倭寇多半是你們唐人……”平啟祥心中滴咕了一句,想到這澳宋的使者也是個“唐人”,也不好抱怨出口,只好面不改色的抓起一個小餅咬了一口,道:“不過在下很好奇,為何鄭大人家的餅為何不是糯米粉蒸成的……”
“中國的餅也是這樣的,”趙彥昊無奈道,“也只有在日本的餅是年糕吧……”
“啊哈哈,原來如此,”平啟祥尷尬一笑,道,“在下孤陋寡聞,還請諸位大人恕罪。”
“當間親雲上何罪之有?”吳象賢笑道。
“正是正是。”幾個琉球官員也胡亂附和道。
平啟祥自斟了一杯糯米紅酒,向趙彥昊、鄭子孝道:“在下這杯酒,先敬大宋王侍中並諸位元老;再敬湖城親雲上父子團圓。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毛泰運也道:“令郎高就上國,也算是平步青雲了。真是恭喜湖城親雲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