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報!”

“捷報!延綏大捷!”

“王總督於延綏大敗匈奴,斬首上萬!”

三名報捷計程車兵快馬駛入京城,一路馳騁往兵部而去。

此時距離北靜王巡邊已離京已經過去了一個半月,距離匈奴大舉寇邊也過去了一個月,壓在大乾頭上的戰爭陰雲,終於有了被霞光衝散的跡象。

如果說前次賈瑛在山西取得的勝利,僅僅是在大乾邊軍連番敗退之後,給朝廷和邊軍帶來的一塊兒遮羞布。那麼此次王子騰在延綏的大捷,是真正給朝堂和百姓帶來了勝利的希望,然他們重新恢復了對邊軍的信賴。

可見,並非是我朝計程車兵作戰不夠英勇,之所以打不了勝仗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合格的統帥將領。

無論是嘉德還是內閣的幾位大臣,在聽到延綏傳來勝利的訊息後,終於長長的鬆了一口氣。

普通的百姓,或是大乾的底層官員,永遠不知道為了支援邊軍打這一仗,這幾位國家的掌舵人付出了什麼樣的辛勞。財政空虛的大乾朝,為了這一場勝利,幾乎是搬空了朝廷所有的家底,甚至還要向商賈借貸。

如今終於能夠看到一絲轉機了,那些在朝中叫嚷著遷都的聲音也漸漸弱了下來。

因為人們都明白,只要九邊之中有一處騰出了手,大乾在這場戰爭中被動的劣勢就將迎來改變。

雙方博弈的重心是在山西,而位於陝西的延綏卻是距離大同除宣府外最近的一處邊關重鎮。延綏之困一解,王子騰就能隨時出兵馳援大同了。

作為王子騰恩主的李恩第,在皇帝和百官心目中的分量又上了一層,“識人之明”這是嘉德在收到奏報之後對李恩第的聖口評價,李黨一系的官員在朝堂之上的話語權瞬間壓過了新黨一派。

受益的不僅是李黨,還有勳貴。

王子騰從入陝平叛一來,連續用兩次勝利證明了他的能力,贏得了開國勳貴一脈的人心。

自老北靜王離世之後,在東西兩個王府早已不復往日的榮光,南安王又偏守於南疆荒蠻之地的情況下,京中的勳貴一脈終於要出現一位扛鼎之人了,或許要不了多久開過勳貴一脈未來的前途與富貴,都將寄託在這個男人身上了。

京城的百姓們也為了這場勝利而歡呼起來,不過今日的喜事註定不會只有一件,老天還準備了另外一份大禮緊隨在後面。

《控衛在此》

“捷報!”

“捷報!偏關大捷!”

“捷報!兵部員外郎、山西鎮副總兵賈瑛率王師收復偏關,斬首上萬!”

又是三騎快馬絕塵而過,一路高呼著,三名報捷的湘軍營士兵分打三面大旗,最先一人手中的大旗上書一個大大的“乾”字,其後兩面大旗,一書“賈”,一繡“湘”,讓京中的百姓第二次看到了湘軍營勝利的姿態。

賈瑛的山西鎮副總兵是在收復偏關之後不久,朝堂送來的對於他和湘軍營的肯定。

山西有兩鎮,一曰大同,二曰偏頭三關(又稱山西鎮)。大同鎮下轄五十二堡寨及五座塞外飛地城池,山西鎮下轄偏關、寧武、雁門三關。山西鎮的總兵官是寧武關的守將,副總兵是無定員的,原偏關、雁門兩處的守將都是副總兵官的職位。

總兵官在大乾而言,類似於總督巡撫經略一類朝廷的臨時(無固定期限,到差事結束為止)委派,是沒有固定品級的,不過其實際上的地位卻是不低,大乾的總兵官通常只有九人,最多也不會超過十人,這個職位是九邊的專屬,遇到大戰之時,在地方上通常只位於總督、巡撫之下,與經略同等級,不過還是要比經略稍差一些,只掌軍務不涉政事。

副總兵官自然是要比總兵官差上一等的,不過權利和地位在軍隊之中已經排到了第二序列。

五軍都督府屬於京衙,並不歸屬於軍隊。

賈瑛的捷報到達京中之時,正值皇帝召集六部以上官員在華蓋殿開小朝會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