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禪位鬧劇(第2/3頁)
章節報錯
聽到終於有人說出了自己想聽的話,趙佶心中不由長舒了口氣,甚至暗自感嘆道,“不愧是蔡京,滿朝文武竟只有他一人,能看出朕的心意。”
雖說這就是他的本意,但趙佶也清楚,此舉有失天子風範,便故作矜持道,“這怕是不妥,朕乃一國之君,要是棄都城而走,讓天下怎麼看朕!”
論起趙佶身邊哪個內侍最會揣摩上意,那自是非楊戩和梁師成莫屬,但前者已於年前病逝,現如今便只剩下一個梁師成。
這廝其實和蔡京一樣,也早早就看出來,自家這位官家有出京避禍之意,但他卻更加陰險,不願主動挑破此事,生怕日後會被追責。
眼下蔡京既然率先提出,那梁師成便沒什麼可顧忌了,他隨即就說出早已想好的對策,“官家,此事不是沒有解決的法子,就是有些…”
“你但講無妨。”
“是,僕臣覺得,為了官家的聲譽著想,不如效彷唐高祖之事。”
說完,梁師成立即跪下請罪,“僕臣失言,還請官家降罪。”
“梁大官且起,此事容朕思量思量。”趙佶倒沒有生氣,畢竟他這個人最愛惜名聲,因此覺得這個建議,未嘗不是個辦法。
而蔡京則趁著趙佶思考之時,若有所思的瞥了眼梁師成,對這閹人更生防備之心。
趙佶或許以為,梁師成單純是為了他的名譽考量,可蔡京卻清楚的意識到,這廝分明是行的一石二鳥之計,明面上是是為了替君分憂,暗地裡卻想推太子趙桓上位。
滿朝文武大臣,誰人不知他梁師成是太子的鐵桿支持者,又有哪個不清楚,官家早晚要廢了太子,改立鄆王為儲君。
當然,此事有個前提,那就是沒有意外發生。
可眼下恰恰就發生了意外,這便給了梁師成可趁之機,讓其暗助趙桓發起絕地一擊,還偏偏有可能讓他做成此事,這讓蔡京如何會不忌憚。
一時間殿內寂靜無聲,君臣三人各自想著心事,好一會才聽趙佶說道,“罷了,再往下看幾日,等白愛卿與金人談判結果出來,朕再做決斷。”
從趙佶的話裡不難聽出,他對退位一事尚心存疑慮。
想想也能理解,皇帝和太上皇到底還是有所區別的,如果不是情非得已,誰能願意將至尊之位拱手相讓他人,即使這個他人乃是親生骨肉。
接下來數日,整個大宋朝廷的目光,全盯著鴻臚寺和北邊州府,盼望有好訊息傳來。
鴻臚寺這邊,金國使臣的條件一日三變,明明前一刻雙方已經談妥,但到了後一刻,撒盧拇和高慶裔便會再次抬高條件,讓白時中等人疲於應付。
此時但凡稍有見識之輩就能看出,金國根本沒有談判的誠意,這般作為十之八九還是為了拖延時日。
但趙佶卻仍然不肯死心,常常一日之內多次召見白時中,催促其和金國儘快達成和解,好讓金兵早一日退出大宋疆土。
只可惜趙佶的這點奢望,終究還是成了泡影。
到得七月初四這日,大名府知州杜維傳來急報,六月中旬金軍大舉進犯河間府,永靜軍都統制陳遘連同從雄州逃來的宋江所部,協同城內百姓誓死抵抗,幾度打退金軍進攻。
可好景不長,在經過幾日試探後,完顏宗翰敏銳的發現河間府守軍不多,死守尚且吃力,出城作戰那是萬萬不肯能。
眼見於此,完顏宗翰當機立斷,留下少部分人馬繼續圍城,本人則與完顏宗望帶兵繞過河間,順黃河北流,過冀州而不攻,直奔大名府而去。
此舉可謂極為大膽,倘若大宋冀州守將有些膽量,敢出兵攻擊金軍後勤,那金軍或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
但完顏宗翰精通戰陣,豈會犯這種兵家大忌?
原來在攻打河間府時,他曾故意放開南面口子,試圖引誘冀州、恩州守軍前來救援,意圖實施圍點打援之策。
結果卻是大大出乎了完顏宗翰所料,兩地守軍別說前來支援友軍了,竟不約而同的選擇堅壁清野,謹守城池,絲毫不敢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