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六章 完顏阿骨打(第1/3頁)
章節報錯
定襄軍大營。
穆栩在用過早飯之後,便帶著岳飛和折彥文巡視軍營,他一面四處檢視,一面問身後二人道,“透過昨日觀察,你們覺得金軍實力怎樣?”
折彥文回道,“單以個人勇武而言,咱們是士兵比不上女真人的。”
穆栩沒有發表意見,接著問岳飛道,“鵬舉如何說?”
岳飛正色道,“在昨日交戰中,敵將方一照面便死在使君手中,若是一般敵軍遇到這種事情,恐怕早就一觸即潰,但金軍大部分人卻依舊選擇拼死抵抗,可見其確實乃當世一等一的強軍。”
穆栩點了點頭,嘆道,“是啊,咱們的大軍還是經過軍功爵整改的,又是氣勢佔據著上風,可即便這樣,也才勉強沾得一點便宜。這要是以同樣的人數公平對決,輸的就是咱們了。”
聽出穆栩語氣似有不快,折彥文連忙勸慰道,“使君無需介懷,咱們計程車卒自頒佈軍功爵後,已進步許多,之所以比不得女真蠻子,無非是由於彼等生來便與勐獸搏命,自小練就了一身本事而已。”
穆栩當然清楚這個道理,這一代的女真人的確厲害,但等到他們遠離白山黑水的惡劣環境,見識過外間的花花世界後,便逐漸勇武不再。
後世的蒙古人也同樣是如此,只不過相比女真人墮落之快,蒙古人因為要不停的擴張,祖先的勇武多保持了兩代人。
穆栩這會腦子裡想的卻不是這些,他在思索要不要從根子上改變漢人現狀。
是的,在穆栩看來,說什麼漢人天生比不過那些草原蠻子之類話的人,純屬是在放屁。
要是漢人果真比不得遊牧民族勇敢,那漢朝時為何會有一漢當五胡一說,唐朝安史之亂前為何唐軍常常以少勝多?
此中緣由有很多,但在穆栩看來,最根本的原因則是民間尚武之風的消失。
畢竟在兩漢和唐朝前期,中原王朝採用的府兵制,那時的府兵多為農家子弟,上戰場搏殺不單是為了建功立業,更是每個人的義務。
在這種前提下,這些農家子在閒時除了要耕種田地,還需不時練習搏殺之術。長此以往,整個民間自然尚武之風盛行。
當然,這不是說府兵制就優於募兵制。
相反,縱觀華夏和世界古今歷史發展,募兵制和義務兵役制才是未來的潮流。
穆栩也曾想過,要不要推廣義務兵役制,但最後還是因為古代交通與生產力等問題的制約,放棄了這個想法。
但經過昨日這一戰,他忽然覺得,就算不推廣義務兵役制,但完全可以考慮建立一套民兵制,讓治下百姓可以多一個選擇,比如用參加民兵來替換徭役。
這是完全可行的,好處也顯而易見。
一者,有了為數眾多的民兵,再建立套民兵晉升戰兵的渠道,那國家就不需要保持那麼多的常備軍隊,不但可以緩解財政壓力,還能保證軍隊的新陳代謝,最大程度上保持戰鬥力。
二者,可以潛移默化的恢復自唐中期以來,民間逐漸喪失的尚武之風。這點尤為重要,因為正是從宋朝開始,由於統治者的緣故,整個漢人社會都大力推崇文教,對武人愈發歧視。
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迴圈,使得之後的幾個王朝都是開國時軍力強盛,傳上一兩代後,軍隊便出了問題,戰鬥力逐漸喪失。
穆栩明白每個王朝自有其壽命週期,逃不過滅亡一途,但他卻由衷希望,自己將來建立的王朝,能像漢朝那樣以強而亡,而不是宋朝或是明朝的那種亡法。
至於說會不會再出現五胡亂華之事,穆栩完全沒有這個擔心。
道理很簡單,只因自唐朝開始,東亞的氣候在一點點變冷,導致漠北漠南的草原,已經養活不了那麼多遊牧民族了。
從契丹人到滿洲人,中間只有蒙古人是在漠南崛起,別的民族的發源地皆是向東方偏移。
這對中原王朝來說,有個極大的好處,那就是隻需應付來自一個方向威脅,不需要像漢唐時一樣,每每要面對來自東北、正北、西北等好幾面的遊牧民族的壓力。
因此穆栩堅信,如果漢家百姓恢復漢時的勇武,即便遇到明末那種情況,也不會再出現滿洲人以一隅之地鯨吞天下之事。
到時肉爛了,也是爛在漢人自家的鍋裡。
這還真不是穆栩在異想天開,而是歷史上有著先例的。君不見在東漢末年,哪怕中原諸侯打得再熱火朝天,烏桓、鮮卑等遊牧民族都始終不能踏足中原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