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寧吉本想以完顏孛迭被打一事,作為籌碼逼宋朝在之後的談判中讓步,哪想到馬擴反應極快,一瞬間就抓住此事漏洞反戈一擊,讓其張口結舌,一時竟不能答。

還是吳孝民看情況不妙,站出來打圓場道,“馬大人有所不知,我們金國地處遼東,對中原之事本就是一知半解,因而事先並不知穆節度乃是宋臣,所以才生出此種誤會。”

馬擴當然不信這種鬼話,可他同時也明白,不管穆栩是出於何種目的,才故意如此折辱金國使者,但他名義上的確是宋臣,真要深究下去,這事怕是會一團亂麻,於兩國合作平添變數。

心思急轉間,馬擴已想清楚其中的利害關係,便順著吳孝民的話道,

“原來如此,那確實怪不得貴國。不過想來穆節度也定是由於一點誤會,才無意傷了小王爺,本官會將此事稟報我家天子,申飭一番他如何?”

完顏寧吉幾人都聽懂了馬擴的言外之意,那就是告訴他們,大宋不追究金國私下聯絡穆栩之事,反過來金國也不許借完顏孛迭捱打一事,故意無事生非。

完顏孛迭自是對此極不滿意,正想開口反對,卻被叔叔完顏寧吉拽了下袖子,只得忿忿不平的將到了嘴邊的話嚥了回去。

隨即就聽完顏寧吉道,“也好,那就依馬大人之言。”

“如此,那本官二人就先行告退了,還請小王爺好生將養身子,我等也好早一步出關前往貴國。”

“二位大人好走!”

待送走馬擴二人,完顏孛迭抱怨道,“王叔,難道侄兒這頓打就白捱了不成?”

“自然不會白挨,那穆栩如此羞辱於你,何嘗不是再打我大金的臉面?但眼下當以大事為重,等剿滅了耶律延禧那廝,再回頭與宋國算總賬。到時將那穆栩搓扁揉園,還不是都依你。”

“好吧,侄兒聽叔叔的就是,那我等何時離開宋國?”

“莫急!你先好好養傷,趁此良機,我得派人好好了解一番,宋朝在燕地的統治。”

接下來一段時日,完顏寧吉便借完顏孛迭養傷為由,一直在燕京停留,並派細作四下活動收集情報。

最終,經過匯總得來的訊息,讓完顏寧吉得出個欣喜若狂的結果,那就是宋朝在燕山府(大宋收復燕地後改的名字)的統治,可謂是千瘡百孔,很不得燕人民心。

而究其原因有三,一換官、二授田、三鹽法。

先說換官,根據北宋的制度,收復地區的官吏需遵循《換官法》。

所謂《換官法》,就是即許官員武資換文資、文資換武資,乃是宋朝重文抑武政策下的產物。

但眾所周知,在宋朝文官和武官的地位,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因而但凡有條件,許多官員都想做文官,而不願做武官。

大宋原本的官員,早習慣了這套制度,倒也沒覺得什麼不好。可燕地那些投降官吏則不同,他們突然被要求換官,就需要不停在燕山、汴梁、太原等地奔波往復,累年不能結絕,使得他們心生怨念,甚至已有人生出叛逃之心。

再說授田,要說此事就得說到常勝軍,這支由宋朝收編自遼國怨軍,而改編來的軍隊。

遼天祚帝天慶六年,渤海人高永昌殺遼東京留守蕭保先,自稱大渤海國皇帝,改元應順,佔領了遼東五十餘州。天祚帝遂派宰相張琳討伐,不想在沉州被支援高永昌的女真兵所敗。

其後,天祚帝便授燕王耶律淳為都元帥,招募遼東饑民,取報怨於女真之意,謂之“怨軍”,分為前宜營、後宜營、前錦營、後錦營、乾營、顯營、乾顯大營、巖州營,共八營約三萬人。

在經過幾年征戰之後,怨軍戰至剩下五千餘人,首領為郭藥師。後奉耶律延禧之令,在營州、平州一帶防守金國。

待耶律延禧西逃夾山之後,他們就成了一支無主之軍。就在這個時候,燕京的耶律淳降了宋朝,怨軍首領郭藥師見狀,便也乾脆投了宋朝。

趙佶對主動來投的這支漢人武裝極為厚待,不止賜名為常勝軍,允許他們擴編至五萬人不說,還命燕山府宣撫使辛興宗為他們授田。

辛興宗這廝不管不顧,為了完成趙佶的指令,竟強買強賣燕地百姓田宅,使得許多百姓流離失所,無田可耕,可以說大大失去了民心。

最後再說鹽法,在宋朝收復燕地之前,此處鹽價不過十幾文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