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看穆栩臉上並無異色,她才鬆了口氣,滿口應道,“妾知道了,稍後就派人告知兄長一聲,讓他好好照顧水生小弟。”

趙元奴向來覺得虧欠弟弟良多,今日好不容易讓穆栩主動開口,給他封了個官做,哪有不高興之理?又生怕其做不好,會被穆栩責罰,便連忙湊到扈三娘身旁,拜託起她來。

……

一如穆栩所料,烏利得安派兒子來,果然是為了投誠,希望在田虎倒臺以後,可以來穆栩麾下效力。

穆栩對這種好事,自沒有推辭之理。不單如此,他還特意交代烏利得野,希望可以帶話給烏利得安,若能說服一些田虎麾下的人才和兵馬來投,就算其大功一件。

打發走烏利得野之後,穆栩在太原府停留了月餘,一面將他在河東的勢力,逐漸遷往代州、雲州等地,一面對控制區的百姓許以分田等厚利,誘使漢家百姓移民。

就這樣一直忙到朝廷使節前來,與其按先前約定,將地盤交割完後,這才護送著眾將家卷,一路往北而去。

待穆栩再次踏入雲州的土地上時,時間已來到了四月中旬。

凡是在雲州的一眾官員將領,皆在許貫忠的帶領下,出來迎接穆栩一行,其間熱鬧自不必多提。

稍事休息一番,派人安置好各家家卷,穆栩當日晚間,便請了許貫忠、聞煥章、樂和過府一敘。

三人在親兵的帶領下,來到外院書房,穆栩早已在此等候多時。簡單打過招呼,請他們坐下,穆栩便開門見山的問起許貫忠,他離開以後雲州等地境況。

雖說許貫忠每隔幾日都會派人去東京,向穆栩彙報,但到底不如聽其親耳所說。

許貫忠向三人抱了抱拳,口中說道,“自寨主南下,孫將軍和折小將軍只用了十日,便順利攻下了儒州與獨石口要塞,目前除了媯州之外,山後九州已有八州控制在我們手上。”

相比於這個訊息,穆栩更加關心遼國動向,“遼人那邊呢,他們是何反應?”

許貫忠笑著答道,“說來各位也許不信,遼人失了西京道,竟然沒有什麼反應。小可先時尚有些摸不著頭腦,還專門派時遷、段景柱兄弟以販馬的名義,往幽州和塞外走了一遭,大家猜怎麼著?”

聞煥章與樂和對視了一眼,皆搖了搖頭,而穆栩則胸有成竹道,“可是金人正攻打遼國上京道、中京道甚急,以至遼人根本沒有精力顧忌南邊?”

許貫忠敬佩道,“寨主英明,正是這般。”

穆栩擺了擺手,嘴裡託詞道,“我不過是因為昔日曾在關外生活過,對遼金二國頗有了解,才能作出這個判斷,不必大驚小怪。”

說完,他緊接著道,“其實打一開始我便知道,咱們收復幽雲最大的阻力,不是遼主耶律延喜,而是遼國南京留守耶律淳,以及大宋朝廷。現下宋朝這邊可以不管,接下來就需要想法子,對付這個耶律淳了。”

樂和大為不解道,“使君既與朝廷達成協議,此事不該由童貫去操心嗎?”

穆栩眼光掃過三人臉上,口中問道,“你們可都是這般想的,都認為遼人必敗無疑?”

三人聽出了穆栩的言外之意,那就是不看好宋軍北伐,他們各自思索半晌,最後聞煥章道,

“使君,遼國多年來一直壓制大宋,可論起真實實力,二者只在伯仲之間。宋強在國富,遼勝在軍強。

可如今形勢顛倒,遼國已有日薄西山之之狀,以幽薊幾州之地,如何會是大宋舉國對手,更何況依小可之見,此次北伐,朝廷必然會出動西軍主力,豈有失敗之理?”

說句老實話,如果不知道其後歷史,將誰放在當前環境,都會得出這個結論。只因不管怎麼看,宋朝都沒有失敗的理由,更沒有此時亡國的徵兆。

這便是後世史學家評論這段歷史時,會得出靖康之恥不是必然會發生的原因所在。

是啊,以穆栩自己的眼光來看,也覺得宋朝現如今雖有些亂象,但到底實力、底蘊猶在,即便不是金人對手,可只要遣幾員上將,徵發一些強軍,依託城池之利,完全可以擋住金人鐵蹄南下。

可要是換個角度來看,便會發現世事就是這般玄奇, 金國的運氣的確很好,先後遇到了耶律延喜、趙佶父子這幾個活寶,導致金國沒費什麼力氣,就輕易覆滅了二國,讓人不知說什麼好了。

“你等這般想,算得上合情合理,可卻不該忽略,戰爭有時不能以人多來論勝負。如若不然,大宋為何多年來,被遼國壓的抬不起頭?”

聽到穆栩如此篤定的話,樂和忙道,“還請使君為我三人解惑。”

穆栩輕輕頷首,在心中組織好語言後,說道,“以我觀之,大宋此次北伐,有三個致命缺陷。其一,主帥問題。童貫看似多年征戰沙場,但他實際上並不是一員合格統帥,再加上這廝今番私心甚重,難免會輕敵冒進。

其二,西軍問題。西軍當然是大宋目前最倚重的精銳,但你們想想,從童貫徵西夏開始,西軍已征戰數年之久,卻始終不曾整頓休整。在此等情況下,勞師遠征,又能發揮多少實力?

其三,民心問題。以大宋君臣的自大,必然會以為他們只要出兵幽雲,那此地的漢人定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不知此等想法乃是大錯特錯?遼人控制幽雲以有百年,早已和當地漢人豪強盤根錯節,百姓更是隻當自己是遼人。說不得還會幫助遼國,反過來對付宋軍?”

話說到這裡,穆栩攤了攤手,問三人道,“你們且說說,宋軍可有必勝把握?”

方才聽到樂和兩人都稱穆栩使君,許貫忠也順勢改了稱呼,只見他嚴肅道,

“經使君一番分析,宋軍此番怕是還有大敗的風險,畢竟遼人可以說是背水一戰,正應了那句老話,哀兵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