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位於代州以北約四十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乃是扼守中原通往塞北的咽喉要道。

由於古代中原王朝的大敵,始終都是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所以雁門關便成為了,古代中原和遊牧勢力鬥爭的前沿要地。

古人曾這樣形容雁門關的險要,“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

可以這樣說,若雁門關有失,則猩定、太原無險可守,三晉不保,又可南下進取中原。由此可見,雁門關既險要又重要的地位。

自有史書記載以來,可以查到的,發生在雁門關的戰爭,就有高達上千次之多,戰爭頻率之高世所罕見。

遙望雁門關,山高不可攀。歷朝歷代,不知有多少英雄豪傑,曾在此處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就“常居代、雁門”,抗擊匈奴人入侵。西漢初年,韓王信反叛,勾結匈奴欲取太原,漢高祖劉邦帶兵親征,追擊至雁門關外,天氣嚴寒,外無援兵,內無糧草,劉邦受困於白登山七天七夜,即著名的白登之圍。

其後,飛將軍李廣曾做過雁門郡太守,衛青、霍去病出擊匈奴時,也曾將雁門郡當成北進的橋頭堡。

到了北宋初年,為了收回心心念唸的幽雲十六州,宋遼兩國在此地反覆交戰,家喻戶曉的楊家將的故事,就發源於此。

宋太宗趙光義北伐時,令西路軍副將楊業兵出雁門關,楊業曾在關外殺的遼軍大敗,可惜受累於東路軍之敗,最終戰死在了雁門關附近的陳家谷口,令人扼腕。

從那時算起,中原的軍隊已有百年,不曾再踏足雁門關以北的土地。

站在雁門上,遙望著北方之地,穆栩不禁心潮澎湃,他知道用不了多久,他就要打破這裡的寧靜,重新帶著漢人大軍,去收復已經失落一百餘年的漢家故地了。

此時已是宋政和五年,也是遼天慶五年七月末,穆栩這一年來,已先後秘密在雁門關附近屯兵八萬,近兩個月來更是暗中徵調民夫三十餘萬,糧草不計其數。

除去留下一些守將鎮守河東要地外,其餘將領全部雲集於此。為了畢其功於一役,趁遼金大戰之際,一舉收復幽雲,穆栩此番可謂是傾巢而出。

隨著八月的腳步逐漸到來,穆栩每日都要在雁門關上北望,以便能第一時間等到,從遼國傳來的訊息。

這日也不例外,穆栩又一次登上關口,靜靜的看著北方,期望能早一刻看到斥候的身影。

於是,當瓊英來到關上時,看到的就是這一番場景。她搖了搖頭,輕輕來到穆栩身畔,柔聲說道,“官人,許軍師尋你有事稟報,人已在關下候著。”

穆栩頭也未回的問道,“可曾說是何事?”

“據說是從江南傳來了急報,或許和方臘有關。”

聽到這話,穆栩立即來了精神,轉身就向著關下急步而去。瓊英見狀,連忙快步跟上,嘴裡還提醒道,“官人,方妹妹也一起來了!”

穆栩腳步一頓,嘴裡有些不悅道,“不是讓她留在太原嗎,怎的來了此地?”

瓊英苦笑道,“官人不在太原,李姐姐她們如何能管住她?她應該也是收到了江南的訊息,所以特地來尋官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