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方臘造反(第1/3頁)
章節報錯
經瓊英這一提醒,穆栩頓時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或許是由於在古代生活久了,導致他的想法開始逐漸向古人靠攏,大多數時候思維也不自覺有些僵化。
就拿缺少底層管理人員這件事來說,他從一開始的思路就大錯特錯。
根本不該對那些有功名計程車人抱有期望,真正應該做的,是拉攏那些不得志的讀書人,尤其是那些屢試不中的傢伙。
只因站在前者的角度而言,他們是這個時代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人家是沒有理由拋棄到手的榮華富貴,選擇冒著身敗名裂的風險,去跟著他造反的。
但後者則不同,這些人渴望出人頭地,卻又擠不過科舉這座獨木橋。進不能躋身統治階層,退不願與庶民為伍,處境尤為尷尬。
並且拉攏後者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數量優勢。
要知道古代的科舉,可比後世的高考難上不知多少倍。甚至可以這樣說,考中一個進士的難度,遠遠高於考上清華北大。
這還真不是在胡說,就以北宋鹹平五年(公元1002年)來舉例,那年有一萬四千五百六十二名舉人參加科舉,最後錄取了二百一十九名進士。
這機率是多少?是百分之一點五。但請別忘了,這裡只說的是舉人,還未算上數目尤為龐大的,州試中的秀才以及鄉試中的童生。一旦將那些人算進去,每次科舉的錄取率,怕是連萬分之一都沒有。
在這種現實之下,考不上功名,或是被攔在科舉門檻外的讀書人,到底會有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若是運作得當,這些人裡只要有百分之一願為他穆栩效力,還怕沒人去治理地方嗎?
想明白這點,穆栩不再遲疑,隨即就命人將朱武連夜請來,與其商議此事。
朱武到來後,從穆栩口中聽到這個辦法,立時驚為天人,忙不迭的表示了贊同之意。畢竟他也曾是個讀書人,可太清楚那些人的所思所想了。
他十分確信,面對這個出人頭地的機會,那些快被科舉逼瘋的傢伙,是不會去拒絕的。
當夜,兩個人就秉燭夜談,將此事該如何操作,考試內容又是什麼,正式確認了下來。
經過一番討論,為了避免刺激到朝廷,他們將這個另類的科考定名為舉才試。
不過在說到考試的內容時,兩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朱武想得是老一套,準備繼續考四書五經,但這個提議方一出口,就被穆栩斷然拒絕。
穆栩給出的理由有兩個。首先,此次選拔的是各行各業的專業人才,不需要那種只會死讀書的書呆子。他也沒那個閒功夫,去招來一群做學問的,然後再二次培養他們。
其次,這一回的舉才試,穆栩打算開歷代之先河,他不單單想要選治理地方的政治人才,還想錄取些別的行業的人才。比如算學、法家、墨家、農家、縱橫家等等。
從某種程度上講,穆栩的舉才試,又可以叫百家試。但他之所以沒有定下這個名字,是不想因為一個名頭,而得罪那些傳統的儒家讀書人。
朱武倒也不是迂腐之人,先時心中不能理解,在經過穆栩一番苦口婆心的解釋後,總算是可以勉強接受。
不過朱武還是提出了一些異議,就聽他道,
“寨主的初衷,自然是好的。只是如此行事,未免有些太過激進。以小可之見,莫如在選拔百家人才時,先許以厚利,而不授予官職。”
見穆栩面現躊躇,朱武接著勸道,“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是歷代正統。寨主今日雖以舉才試為名,但難以掩蓋恢復百家爭鳴的想法。若一意孤行,恐怕會惹得天下讀書人群情而攻,到時如之奈何?”
穆栩聞言沉默許久,發現他確實有些想當然了。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改變這個現狀,不可能是一日之功。
“罷了,依軍師所言便是。”想了許久,穆栩有些意興闌珊的擺擺手,到底同意了朱武的說法。
朱武見好就收,趕忙轉移話題道,“寨主,不知這舉才試何時舉行?”
穆栩回道,“先以隆德府為試點,嘗試一番效果再說。若沒有什麼大問題,待咱們在河東站穩腳跟後,就全面推行。”
朱武點頭稱是,然後看了下書房外面的天色,說道,“馬上就要天亮,寨主不妨今日歇息,明日再召眾兄弟議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