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高求領了道君皇帝聖旨,下朝回到衙門,便召來心腹將領黨世英、黨世雄二兄弟商議對策。

聽了高求說了事情緣由,黨世英笑道,“恩相休要漲賊人志氣,滅自家威風。區區小賊,何足掛齒!”

高求見黨世英如此氣定神閒,當即心下一鬆,“將軍有何計謀,快快講來!”

黨世英回道,“賊居於水泊,非船不能徵也。前番兩次進兵,皆以馬步軍剿之,因此失利,中賊奸計。恩相只需調撥一支水軍,水陸並進之下,那夥賊人安能翻天?”

高求聽後覺得大為有理,當時就想起一人。那人姓劉名夢龍,官居金陵健康府水軍統制官。

據說此人出生之時,其母夢見一條黑龍飛入腹中,感而遂生。及至長大,善知水性,曾在西川峽江討賊有功,升做軍官都統制,統領一萬五千水軍,棹船五百隻,守衛江南。

高求隨即就提出此人,向黨家兄弟詢問意見,二人皆道甚善。其後黨世雄又舉薦了十節度,作為陸上統兵將領。

說起這十節度,來歷頗為傳奇,彼等最早也是綠林出身。後來在哲宗年間,受了朝廷招安,近些年立了不少功勳,皆是勇勐善戰之輩,手下多有精兵強將。

這十人分別是:河南河北節度使王煥、上黨太原節度使徐京、京北弘農節度使王文德、潁州汝南節度使梅展、中山安平節度使張開、江夏零陵節度使楊溫、雲中雁門節度使韓存保、隴西漢陽節度使李從吉、琅玡彭城節度使項元鎮、清河天水節度使荊忠。

哪知高求聽了這些人選,卻皺起了眉頭,黨世雄見狀大為不解,忙追問其故。

高求解釋道,“將軍所薦之人,俱是一時之選。只是這許多將領,貿然聚在一處,若無一個重臣壓陣,怕是會各自為戰,反而不美。”

黨家兄弟聽了面面相覷,半晌之後,黨世英忽然遲疑道,“小將倒是有一個人選,就是不知太尉可否採納?”

“將軍但說無妨。”

黨世英看向高求,說道,“此人近在眼前,非太尉莫屬!”

“啊,這…”高求想都未想,便搖頭推辭道,“本官身居要職,如何能夠擅離職守?不妥、不妥!”

別看高求話說得漂亮,實際上是他有自知之明,他對自家有幾斤幾兩,有著清晰的認識,知道自己不是統兵之才,如何敢去冒這風險?

作為高求的心腹,黨世英當然清楚,高求是怎樣的貨色。但他也有充分的理由,只聽他道,

“恩相且細想一下,此番有劉統制與十節度出馬,對付那小小的梁山賊寇,還不是輕而易舉之事。

bidige嗶嘀閣

但誠如恩相所言,若沒一個德高望重之人坐鎮,怕不能壓服彼等驕兵悍將。試問如今滿朝上下,此人舍太尉其誰?”

黨世英說得雖然含湖,但高求卻聽出了其話裡的意思,一時間也有些意動起來,暗自思量道,

“是啊,今番有這許多兵馬,再加上一眾悍將,還怕剿滅不了那一夥賊寇?待我功成凱旋,官家豈非更高看我一眼,也不讓他童貫專美於前!”

高求越想越覺得有理,只是到底多年錦衣玉食慣了,有些貪生怕死,因此難以下定決心,便道,

“你二人且退下,容我再思量一番。”

高求這廂正猶豫不決時,從淮西又傳來了一個壞訊息,說是王慶也造反了。

更有甚者,由於淮西地處南方,地方兵馬本就不如北方精銳,因而王慶鬧出來的聲勢,可比田虎、穆栩大得多。單是傳回來的訊息就道,王慶方一舉事,勢力便席捲五府十三縣,如今還指不定怎樣呢!

得知這個急報後,趙佶再沒了心思修道,忙將一干心腹重臣召進宮去,商量起了對策。

面對這番棘手的狀況,連蔡京也有些為難,聽到趙佶想兵發幾路前去平叛時,他第一個提出了異議,

“官家,若出三路大軍,國庫怕是要入不敷出了,除非動用封樁庫。”